【主日信息】使徒行傳系列講道:聖靈、禱告、見證(9)
經文:使徒行傳十二章
一個人死得有沒有見證,判斷的標準還不是外表的死法,而是他的死能不能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讓耶穌基督被高舉、被顯為大。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查考使徒行傳十二章。要了解使徒行傳十二章,必須先了解整本使徒行傳的主旨。使徒行傳的主旨是要為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作見證,整卷書記載聖靈如何為主耶穌作見證,也記載使徒如何為主耶穌作見證。十二章依然在這個脈絡下,繼續為復活的主作見證,特別記載使徒雅各和彼得面對希律王的逼迫、面對死亡時,仍然堅持信仰,為耶穌基督作見證。
人皆有一死,不多人死得有見證
使徒行傳十二章告訴我們的信息是:基督徒不只活著時候可以為耶穌基督作見證,面對自己的死亡時,依然可以為主耶穌作見證。這一章記載了四個人面對死亡的情況:第一,使徒雅各為主殉道;第二,使徒彼得受逼迫、被囚在監牢,希律王打算第二天把他提出來審判、處死,最後他被拯救了;第三,彼得從監獄逃脫後,看守彼得的羅馬兵丁因為失職被處死;最後是希律王,他不願意歸榮耀給上帝,偷竊上帝的榮耀,所以遭天使處罰,被蟲咬死。這章聖經傳達出的信息是:人人都會面對死亡,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死得很榮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死得很有見證。看守彼得的那四個兵丁死得最莫名其妙、最糊里糊塗。希律王也死得很糟糕,他被上帝的使者處罰,被蟲咬死;被蟲咬死是什麼意思?有歷史學者的研究指出,他是腸子破裂而死,可能是被寄生蟲咬死。他不歸榮耀給上帝,所以死得很不光彩。人人都會面對死亡,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死亡,才叫作死得很榮耀、死得有見證?今天我們要把焦點放在前面兩個人,也就是使徒雅各和彼得,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叫作死得有見證。
彼得、雅各、約翰是主耶穌所帶領的十二個門徒當中,最核心的三個同工,他們可以說是耶穌的RPG(復興禱告小組),其中彼得、雅各是使徒行傳十二章的焦點人物。這章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耶路撒冷遭遇到一波新的逼迫,很顯然是受到哥尼流事件的影響。那時,教會開始接受外邦的基督徒,這引起耶路撒冷教會當中許多保守的猶太人的反感,他們輕視外邦人,認為外邦人不潔淨,所以很討厭教會這樣做。希律王很了解猶太人對外邦人的看法,為了要討這些保守猶太人的喜歡,開始逼迫教會,從教會領袖開始逼迫,他先殺了使徒雅各,再把彼得抓起來關在監獄裡面,準備處死他。沒想到,上帝差遣天使把彼得從監獄裡面救出來。也就是說,雅各死了,彼得則是得了拯救。
面對死亡有沒有見證的判斷標準:是否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
大家心中一定會有一個疑問:在這個和死亡交手的事件中,雅各與彼得哪一個比較屬靈,比較有見證?有些人說雅各比較有見證,因為他為主殉道;可是有些人說彼得比較有見證,因為教會迫切為彼得禱告,使他蒙拯救,脫離了死亡。到底怎麽樣的死法、以怎麽樣的態度面對死亡,才叫作有見證?才算是為復活的主耶穌作見證?我們評斷的標準是什麼?是死法,還是人的反應?保羅告訴我們一個很簡單的標準:「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立比書一:20)保羅說,一個人死得有沒有見證,判斷的標準還不是外表的死法,而是他的死能不能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讓耶穌基督被高舉、被顯為大。和死亡交手的時候,若能夠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那麼就是有見證。
雅各死了,有見證
使徒雅各是十二使徒裡面最核心的同工之一,可是他也是聲音很小的一個,福音書當中幾乎看不太到雅各說了什麼,他好像就是隨從其他人的意見,而且他也沒有留下任何著作。然而,他卻是十二使徒當中第一個殉道的。他寡言、無著作,初代教會卻非常敬重他,因為他用自己的死,轟轟烈烈地為上帝的道作了見證。殉道這個字的字根是「作見證」。雅各不只活的時候用生活見證耶穌基督的榮耀,他乃是用整個生命在作見證。他的死法跟耶穌基督的死法一模一樣,耶穌最後為了順服上帝、愛上帝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雅各也是這樣為上帝的道作見證。雅各藉著自己的死,把耶穌在十字架的榮耀表明出來,所以他的死是有見證的。
彼得活了,也有見證
那麼彼得呢?彼得受逼迫、被關在監獄,在即將被提出來審問的前一晚,希律派了四班的兵丁,每班四個人,共十六個人來看守他一個人,而且安排他睡在兩個兵丁中間。希律為什麼要這樣用重兵看守彼得?因為彼得有前科:他之前被下在監獄裡面,被上帝拯救出來(見使徒行傳五),所以這次希律王派重兵嚴加看守。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彼得竟然睡得那麼深,天使要救他之前還得費一番工夫把他搖醒。假如你被抓到監獄裡面,第二天要被審問,並且應該會被判死刑,請問你還睡得著嗎?大部分人肯定睡不著。為什麼彼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竟然還可以沉沉地睡著?因為他裡面有上帝的同在!他裡面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賜給他的出人意外的平安,而且有教會迫切為他禱告求主拯救他。也就是說,彼得面對死亡的態度,也彰顯了耶穌基督的榮耀。
雖然雅各、彼得兩個人和死亡交手後的結局不一樣,一個殉道,一個活了下來,但他們都為復活的主耶穌作了見證,因為他們面對死亡都不懼怕。雅各為了堅持信仰而殉道,雖然死了,仍然把耶穌基督彰顯出來,讓後來的基督徒面對死亡的時候也可以同樣不害怕;彼得則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依然平靜安穩,而後被上帝的使者救出來,同樣也是見證了復活主的能力。雅各面對死亡不懼怕、有見證,彼得面對死亡也同樣不懼怕、有見證,這就是保羅所說的「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雅各和彼得在和死亡交手的時候,一個是用死,一個是用活在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的方式,兩人都很有見證。
如何能夠勇敢面對死亡
使徒們勇敢,因為他們禱告、倚靠聖靈
緊接著,我們要思想的是,他們兩個人在面對生死之際,為什麼可以這麼勇敢地為主作見證?難道他們不怕嗎?我們可以從保羅面對死亡的態度,來了解他們是怎麼想的,因為保羅和他們一樣,也曾經被關在監獄裡,常常要面對死亡的威脅,而他同樣也得勝了。
保羅是這樣想的:「因為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腓立比書一:19)保羅有一個信心,那就是他知道藉著禱告,他將得到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他將可以出監獄、可以勝過死亡,即或不然,他必須被殺,他也不害怕。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上帝會對他施行拯救,上帝要拯救的不只是他的身體,更是他的靈魂。他能有這樣的信心,關鍵是聖靈,聖靈讓他有上帝的同在,聖靈讓他活在上帝無條件的愛裡面。哪裡有愛,那裡就沒有懼怕,上帝就是愛,在上帝的愛裡面,我們可以得著能力,一無所懼。雅各、彼得和保羅,他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勇敢不懼怕,能夠把耶穌基督顯為大,關鍵是眾人的禱告以及聖靈的幫助,把上帝的愛厚厚地澆灌下來,讓他們活在上帝的愛裡面。
我們勇敢,因為我們禱告、倚靠聖靈
死亡很可怕,死亡是一個權勢、一個很大的力量。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幾乎都會害怕。死亡為什麼讓人感到害怕?有三個主要的原因:第一,死亡的過程常常很痛苦,例如病死、遭逢意外而死,像是新冠肺炎的人在重病的時候,呼吸的過程是那麼地痛苦;第二,捨不得、放不下,死亡意味著分離、隔絕,要放下我們最喜歡的人事物,跟我們所愛的人事物永遠徹底地隔絕,例如財物、工作等,特別是要跟我們最親愛的家人分離;第三,很多人不知道死後要到哪裡去,面對未知的未來會令人害怕。死亡是一種權勢、力量,藉著痛苦、隔絕、未知,在人心裡面製造出極大的懼怕,仇敵就是這樣透過死亡來轄制很多人的。那麼,誰能夠走得出這樣的恐懼呢?一定需要聖靈的幫助,惟有聖靈可以把上帝無條件的愛厚厚地澆灌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活在愛裡。
愛是比死亡更大的一種能力,可以讓我們勝過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和隔絕;在基督的愛裡,連死亡也沒有辦法隔絕我們。在疫情如此嚴峻的時刻,我們不能跟弟兄姊妹有實體聚會,可是藉著禱告,聖靈可以用上帝的愛將我們連結在一起。聖經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把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裡面的(見羅馬書八:35-39)。藉著基督之靈的幫助,透過禱告,上帝的愛大大澆灌下來,我們才可能勝過死亡過程的痛苦、死亡所帶來的隔絕、對死後世界未知的恐懼,知道有一天我們可以跟我們所愛的主見面,可以和我們所愛的親人、朋友、主裡的弟兄姊妹相聚,這讓我們裡面充滿希望。在基督的愛裡面,我們有盼望,這盼望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懼怕。
在我們面對死亡很害怕的時候,當我們禱告、教會弟兄姊妹禱告,會增加我們的信心;面對親人死亡,禱告的時候,同樣地上帝也會把信心賞賜給我們,讓我們支取上帝的愛,有力量可以勝過親人死亡的威脅。我想到,楊師母這麼多年來真是不容易,因為她要面對一個彷彿隨身帶著不定時炸彈、有心臟病的先生,但是我看到她很勇敢。她的勇敢從哪裡來?是上帝給她的!我在讀神學院的時候,有一天心臟病發作被送到馬偕,之後轉送到榮總,電擊後,上帝保守我的性命,讓我活了下來。從那天開始,楊師母就變得鬱鬱寡歡。有一天,她在禱告的時候聽見上帝問她:「妳為什麼要把楊寧亞當作妳的上帝?」上帝光照她,不該把我看得比祂還重,以致失去喜樂。當上帝對她說話,把愛澆灌在她裡面,她就開始走出憂慮。不過,她也進一步問上帝,假如有一天我死了,她該怎麼面對,上帝回答她說:「到時候,我會賜給妳面對他死亡所需要的信心。」信心是耶穌基督所賜的,祂是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見希伯來書十二:2),當我們跟祂禱告,祂會及時地把我們需要的信心賞賜給我們。
結語
透過禱告以及聖靈的幫助,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同在、上帝的愛,在祂的愛裡面就沒有懼怕,讓我們可以或生或死都叫基督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當祂把愛、能力和信心賞賜給我們,我們就可以勝過面對自己死亡以及親人死亡的害怕。(2021.7.4.主日信息.吳琇瑩整理)
問題與討論
1. 你所認識的基督徒當中,哪些人去世的方式讓你覺得很榮耀上帝?就你現在的處境,你覺得自己怎樣的死法最能榮耀上帝?
2. 面為新冠肺炎可能帶來的死亡,人人都會害怕。今天的信息可以如何用於面對這種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