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八章22-26節
我們需要透過研習會,學習醫治事奉的原則和技巧,可是實際服事的時候,不能套公式。我們要倚靠聖靈,了解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面對眼前這個獨特的人,我們要如何服事他。
二、耶穌醫治的方式
經常是一個過程
緊接著,我們要思想第二類問題,也就是:耶穌為甚麼要分兩次醫治他,而且是用吐唾沫的方式?
為甚麼耶穌分兩次醫治他?是不是功力不夠?耶穌第一次醫治之後,沒有完全醫好,使得那個人說:「哇!怎麼這樣子?我看到人像樹木一樣!」耶穌就很尷尬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剛剛只是試驗一下,現在才真的要動手。我們再來一次。」是不是這樣子?當然不是!耶穌透過階段性的醫治,傳達一個很重要的信息給我們:很多時候,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都不是馬上就完成的,而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包括醫治我們、解決我們的難題、回應我們的禱告。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有信心的禱告就是:禱告一次就好,禱告很多次代表沒有信心;一次到位才完美,按手兩次代表功力不夠。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裏禱告了三次,三次的內容都一樣:「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見馬太福音廿六:36-44)」耶穌禱告一次、禱告兩次、禱告三次,用的都是一樣的話,難道耶穌沒有信心嗎?耶穌當然不是沒有信心。我們在為人作醫治禱告的時候,常常期待低頭禱告之後,抬頭就可以看見神蹟,巴不得禱告一次就完全得醫治;如果禱告之後沒有馬上看見神蹟,就會懷疑可能是自己功力不足,或者對方沒有信心,要不然就是上帝有問題。感謝上帝,馬可福音把這個神蹟記載下來,讓我們看見耶穌沒有一次就醫好這位瞎子,而是分兩次;這讓我們知道:醫治如果沒有即刻發生,並不代表我們自己有問題,不代表被服事者沒有信心,更不代表上帝不肯。
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經常是一個過程;生命的改變,就是需要時間。所以,當我們為人禱告或接受其他弟兄姊妹服事的時候,不要有壓力,好多少就講多少,只看到人像樹木晃來晃去,就照實講,如果毫無改變,也不要為了怕對方難過或沒面子,就說:「好多了。」一個月前,受難週的那個禮拜四,我到教會看看我們的醫病禱告會進行得怎麼樣,禮拜五那天則是為我自己去的。那天白天,我在禱告塔禱告的時候,肩膀突然痛了起來,而且痛得很嚴重,我過去從來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我以為我大概開始有五十肩的問題了。剛好,受難日當天晚上依然有神蹟禱告會,我很期待可以在當中得醫治。結果,我所在的那個小組,大家迫切為我禱告之後,我的疼痛並沒有減少。那時,我裏面有兩個試探出現,第一個試探是:「我要不要講一點鼓勵他們的話?教會在推動神蹟禱告會,現在,他們為我禱告之後,卻看見我並沒有更好,會不會讓他們不想禱告?」第二個試探是,我看到許多小組都在拍手,感謝上帝行了醫治的神蹟,我心想:「怎麼我沒有得醫治?別人會不會懷疑是不是我有甚麼問題?」還好我的神學告訴我,不是這樣。之後,我就憂憂愁愁地離開了。
可是,很希奇的是,隔天我在預備復活節主日的講道信息,到了晚上八點多,告一段落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的手已經完全不痛了—原本痛到不行,現在居然完全好了!我很興奮,跑去告訴那天晚上帶領我們那個醫治禱告會的小組長。(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我還是持續請許多人為我禱告。)很多時候,醫治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我們當時是甚麼情況,就接受那個情況-百分之五十得醫治,就為這百分之五十感謝主;百分之七十得醫治,就為這百分之七十感謝主;若沒有任何改善,就繼續禱告。
上帝確實會立刻完全醫治我們,我看過這種情形,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但是很多時候,醫治是一個過程。我發現,連這個過程都是上帝對我們的愛的表達;有些時候,醫治如果發生得太快,我們會受不了。很多年前,大部分教會對醫治事奉都還很陌生,天主教這方面的事奉開始得比較早,我曾經去向他們學習。當時,救恩堂有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姊妹,我們都叫她程媽媽,她雙眼都有白內障,完全看不見,她的兒子就帶她到耕莘文教院,請神父、修女為她禱告求醫治。有一位修女為這位程媽媽按手禱告之後,在她面前搖搖手,問她:「妳看見幾根手指頭?」她說看不見,連一根都看不見。那位修女就說:「老太太,那請妳坐在旁邊一下,我繼續為後面排隊的人禱告。」程媽媽就坐在旁邊等。後來,修女為她作第二輪、第三輪的禱告的時候,她兩眼的視力就都恢復了!她非常興奮!後來,陳媽媽的視力恢復到一個地步,竟然可以拿線穿針!
我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在想,為甚麼耶穌不立刻醫治她?我後來了解到,假如耶穌馬上就完全醫治她,很可能她眼睛雖然得醫治,心臟病卻發作了(嚇壞了!)。上帝先讓她了解別人得醫治的過程,預備她的心,之後再醫治她,讓她有時間可以適應。耶穌醫治我們的方式是這樣地細膩!(當然,上帝選擇透過一個過程來醫治我們,不只因為這個原因,還有許多其他原因。)。
既然醫治有時候不是馬上實現,而是一個過程,那麼,在為別人求醫治的時候,我們在過程中應該做甚麼?我們應該繼續陪伴他,不放棄。耶穌醫治伯賽大這位瞎子的時候,第一次按手,他好了百分之五十,可以看到人,但是他眼中的人看起來像樹木,耶穌於是第二次為他按手,他就百分之百好了。耶穌按手,代表繼續跟他連結,繼續陪伴他。我們服事人的時候,不只要有作僕人的態度,也要有陪伴、不放棄的態度。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祂來到這個世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當中,是要清楚地對我們表明上帝的同在和陪伴。耶穌一次、兩次按手在這位瞎子身上,是在向他傳遞一個訊息:「上帝沒有離開你。」既然醫治是一個過程,我們當注意:要堅持到底,不要放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我們的上帝是「既肯,也能」的上帝,我們要做的是不放棄、持續陪伴。
倚靠聖靈,不套公式
我們在進行醫治事奉的時候,不只要注意對方的感受,還要體貼上帝的心。耶穌曾經引用以賽亞書,說明祂在地上的服事:「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18)耶穌在地上醫病的時候,不是用祂的神性,而是倚靠聖靈。祂放下上帝的形像,在地上成為人,倚靠聖靈來工作。祂隨時和聖靈保持親密的關係,聖靈要祂做甚麼,祂就做甚麼;祂不只注意人,祂也注意聖靈。
耶穌出來傳道、醫病趕鬼的時候,醫治過很多瞎子,但是祂每一次的醫治方式都不一樣。祂醫治巴底買的時候,立時就醫好了他(見馬可福音十:46-52)。巴底買比較「猛」一點,所以耶穌就用比較「猛」的方法醫治他。可是耶穌醫治這位伯賽大的瞎子的時候,用的是很溫和的方式—在祂眼睛上抹唾沫,分兩次醫治他。(我們覺得抹唾沫的醫治方式很奇怪,可是在兩千年前,這是醫生常用的方式,對當時候的人來說,很正常。)還有,有一個生來瞎眼的,耶穌怎麼醫治他?吐唾沫、抹泥巴,而且還叫他去西羅亞的池子洗一洗(見約翰福音九:1-7)。
同樣是醫治瞎子,但是耶穌每一次用的方法都不一樣,這告訴我們一件事:耶穌是倚靠聖靈作醫治事奉,而不是倚靠固定的程序,照本宣科。人很喜歡套公式,步驟一、步驟二、步驟三,簡單不費事。可是,我們不要倚靠公式,乃要倚靠那真正可以讓我們倚靠的上帝。當然,我們需要透過研習會,學習醫治事奉的原則和技巧,可是實際服事的時候,不能套公式。我們要倚靠聖靈,了解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面對眼前這個獨特的人,我們要如何服事他。我們要倚靠聖靈,而不是倚靠公式。耶穌醫治人的時候,不只關心人,也注意聖靈的帶領。
結語
今天我們在地上要做耶穌所做的事情,耶穌醫病,我們也醫病;同樣的,我們也要學習耶穌醫病時的態度和動機,也就是:作僕人、不求自己益處、不彰顯自己。並且,我們為別人禱告的時候,不只要愛對方、關心對方,還要注意聖靈的工作,把上帝的同在以及上帝的陪伴帶給對方。【2009.05.03‧主日信息】
●問題與討論
①有些基督徒很少為別人作醫治禱告,原因之一是擔心禱告完之後,對方的病情沒有改善。你是否也會這樣擔心?本篇信息對你有哪些幫助?
②教會所教導的醫治釋放原則與技巧,曾經在你服事時如何幫助你?聖靈又曾經如何在服事過程中引導你?
③現在就在小組中有一段彼此服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