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八章22-26節
彌賽亞來到世上的時候,不喧嚷、不爭競,不讓街上的人聽到祂的聲音,祂專一、單純地愛人,不讓人知道;祂做醫治事奉時的動機是完全的愛,祂的態度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今天我們要查考馬可福音的另外一個神蹟:耶穌醫治伯賽大的一個瞎子。這個神蹟非常特別,怎麼說呢?第一,這個神蹟只有馬可福音記載,其他福音書都沒有記載;第二,這個神蹟當中有很多頗具爭議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我們讀聖經時遇到有疑問的地方,通常就是上帝要對我們說話的地方,我們要求聖靈幫助我們讀懂上帝的心意。)
第一類問題跟耶穌這次的服事場所有關。耶穌這次是私下醫治這位瞎眼的人,而不是公開醫治他。我們之前所查考的神蹟中,耶穌通常都是公開進行醫治:耶穌醫治癱子的時候,四個朋友把他從天花板縋下來,耶穌在許多人面前醫治他;耶穌在安息日醫治那位手枯乾的病人,有許多人在周圍觀看,包括法利賽人;耶穌醫治血漏婦人的時候,也是在眾人聚集的場合(以上分別見馬可福音二:1-12、三:1-5、五:21-34)。為甚麼耶穌以前都是在公開場合行醫治,這裏卻把這位瞎眼的人帶到村外,私下單獨醫治他?耶穌好像不太願意公開服事,為甚麼?是不是因為耶穌認為瞎眼的病比較難醫,萬一沒醫好,會很不好意思,所以不想給大家看到?還有,為甚麼耶穌醫治他之後,要他直接回家,不要回村子去宣揚?為甚麼祂那麼不願意讓人知道這次的醫治事奉?
第二類疑問跟耶穌的醫治方式有關。耶穌這次的醫治方式很奇怪,祂是分兩階段完成的。第一次醫治之後,那人只看見人好像樹木行走;第二次醫治之後,那人的眼睛才完全看得清楚。耶穌之前醫治人的時候,都是醫一次就好了,為甚麼這次要醫兩次?是不是耶穌的醫治功力不足,比較不會醫瞎眼的問題,所以需要分兩次進行?還有,耶穌的醫治方式好像很奇怪,怎麼是透過抹唾沫在那人的眼睛上,這樣不是很不衛生嗎?
一、耶穌服事的態度
看重每一個人的感受
首先,我們要來看第一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耶穌醫治伯賽大這位瞎眼的病人,為甚麼要私下醫治,而不是和以前一樣,公開醫治?在這裏,耶穌要告訴我們的是,祂醫治病人的動機。
耶穌並不是對自己的醫治能力沒有把握,所以不敢公開醫治。我們在所有福音書裏面都可以看見,耶穌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權柄和能力。祂這次不在眾人面前服事,動機並不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能力,而是因為祂很在意這位瞎子可能會有的感受。事實上,耶穌在地上服事人的時候,始終都非常看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他內心的感受。例如,耶穌醫治那位長大痲瘋的人的時候,其實,祂可以只說一句話就醫好他,可是祂伸出手來碰觸他,聖經告訴我們:「祂動了慈心。」(見馬可福音一:40-45)動慈心,是祂每一次醫治人的時候都有的態度,祂對人充滿了愛和關懷。耶穌醫治血漏婦人的過程中,把她從眾人中間挑出來,因為祂不只要醫治她的身體,還要醫治她裏面破碎的心(而不是要當眾羞辱她);這位婦人只向耶穌求一杯水,耶穌卻給了她一條活水的江河,祂要她得到完全的平安、全人的醫治(見馬可福音五:21-34)。我們在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耶穌非常關心每一位祂所醫治的對象,祂不只醫治人們的這個病或那個病,祂迫切地想使人得著全人的醫治、完全的愛。
一位醫生不只醫術重要,他對人的愛和關心也很重要,這是好醫師的必要條件。有一位弟兄很不喜歡看醫生,小時候不喜歡,長大了還是不喜歡。他小時候不喜歡看醫生,是因為怕打針,這很容易了解,很多小朋友都會這樣;那麼,他長大以後,為甚麼還是怕看醫生呢?他說:「最主要是因為,我很怕看醫生那張臉。有時候醫生都不太甩人,短短五分鐘就看好一個病人。有些時候,低著頭,根本連看我一眼都不看,就開處方了。」大家是不是也碰過這樣的醫生呢?
前一陣子,我們家老三盼盼生病了,需要看醫生。她要我陪她去很遠的一間醫院。我覺得很奇怪,小毛病,在家附近的診所看就好了,何必跑那麼遠?她說:「爸爸,你不知道,那位醫生看起病來非常仔細,而且態度非常好,我有甚麼疑問都可以請教他。」我雖然半信半疑,還是帶她去了。結果我發現,這位醫生的態度真的很好!有問必答,而且態度非常溫和,很仔細地告訴盼盼要怎麼樣做。我就想到那位不喜歡看醫生的弟兄,他不喜歡看醫生,是因為他遇到不把人當人看的醫生。而盼盼遇到的這位醫生,為甚麼可以讓她願意大老遠去找他?只有一個原因:他把她當人。
「把人當人看」是一位好醫生必備的條件,而耶穌就是這樣一位好醫生,祂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按著每個人獨特的需要關心我們。馬可福音八章記載,耶穌醫治這個伯賽大的瞎子的時候,牽著他的手,很溫柔地把他帶到村子外面,單獨服事他。我想這是因為,這個瞎子應該滿內向的;大家想一想,一個很內向的人,視力恢復之後,如果一張開眼就看見有一大群人在看他,豈不是會嚇壞了!耶穌很注意他的感受,所以私下醫治他。
謙卑、不喧嚷
耶穌醫治這位瞎子之後,要他回家就好,沒有要他馬上回村子去開神蹟禱告會。為甚麼?(可能因素之一是,耶穌不想給自己找麻煩,祂不要引起猶太宗教領袖和羅馬政府的注意。不過,請注意,伯賽大是在以色列比較靠北邊的地方,下一站就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地方,所以,我想這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耶穌醫治人的時候,始終都存著關懷、溫和、謙卑的態度。馬太福音十二章19節引用以賽亞書說,耶穌服事的態度是這樣的:「……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耶穌醫治這位瞎子,醫治就是祂的目的,祂並不是把醫治當作手段,用來宣揚自己的名聲。
很多時候,我們為別人做醫治禱告之後,對方若得了醫治,我們都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或是趕快把這當作「賣點」,到處宣傳。人容易吹噓自己、宣揚自己,可是耶穌不是這樣。耶穌把這個人當人看,「醫治他」就是耶穌的目的,而不是藉著醫治來宣揚自己的名。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5節:「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求自己的益處。」耶穌就是愛,祂不自誇、不張狂、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被醫治者的益處。
耶穌來到世界上,祂的事奉就是以賽亞書所說的「僕人式的事奉」。祂來地上作僕人,不只作上帝的僕人,也作我們的僕人服事我們。祂服事人的時候,非常注意自己的態度,祂不誇耀自己,而且祂對人的愛非常單純,就像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二章4-8節講的:「……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上帝喜歡」「……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也沒有藏著貪心……雖然可以叫人尊重,卻沒有……向別人求榮耀;只……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不但願意將上帝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媽媽愛孩子的愛通常都很單純,耶穌的愛也是這樣,祂在人身上行醫治,單單就是為了愛對方;為了醫治對方,而不是把它當作宣傳自己名聲的手段。
耶穌是以賽亞書所預言的那位願意受苦服事的僕人,我們要從耶穌的服事態度,學習怎麼服事人:注意對方的感受,單純地愛他、服事他、溫和地對待他,把人當人。當人經過我們的服事得醫治之後,如果沒有上帝的許可、人的許可,不要去宣傳;甚至有些時候,我們還必須積極地要對方不可宣傳(為了愛的緣故、為了保護對方的緣故,有些疾病或捆綁,最好不要講出去)。
很多年前,我在北美進修系統神學的時候,我的師傅是一位很有名的教會歷史的老師,他的師傅更有名,是國際級的希臘文專家,聖經希臘文或古典希臘文都非常好。這位老師,全校師生都叫他“papa”(「爸爸」),教的是非常學術性的科目,可是他對人非常有愛心。這位papa過世,舉行追思禮拜的時候,全校師生都參加。瞻仰遺容的時候,突然有一大群大家都沒見過的人冒出來,這些人,幾乎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有一些缺陷,他們一人拿著一朵玫瑰花,投到棺木裏。現場一陣騷動,大家都在問:「他們是誰?」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位papa多年來都默默地在做一件事情:每個週末,他都到一個教養院服事這些肢障人士。他默默地、謙謙卑卑地服事他們,沒有告訴任何人,全校那麼多師生,沒有一個人知道;直到他去世的時候,這些人才冒出來。
彌賽亞來到世上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不喧嚷、不爭競,不讓街上的人聽到祂的聲音,祂專一、單純地愛人,不讓人知道。耶穌作醫治事奉時的動機是完全的愛,祂的態度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我們要學習這樣的動機和態度。【2009.05.03‧主日信息】
●問題與討論
①本篇信息講到耶穌服事的動機與態度。請分享你曾經看見哪些人同樣也以這樣的動機和態度服事。
②請分享這對你有哪些提醒。
③彼此禱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