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3.教會與經濟

經文:創世記三章17-19節,以弗所書四章28節,啟示錄廿二章2-3節,出埃及記二十章15節、17節,箴言三章27節、十章4節、十三章4節,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10節,馬太福音六章33節,路加福音六章38節

上帝不是要我們給祂多少錢,而是祂要把祂自己給我們,祂要我們像祂一樣活得很快樂,活在愛、活在喜樂裏面,這是上帝的經濟學─不論獲得或給予,要很自由而不是被捆綁。



一、甚麼是經濟?

1.一般人看經濟:資源的獲得與分配
本週的主日信息是「教會與經濟」,甚麼是經濟?包括資源的獲得與分配,「經」是經營、管理,強調資源的獲得;「濟」是經世「濟民」之意,是分享、給予,強調資源的分配。這裏特別要加強解釋一下:談到經濟或資源,我們通常會只想到金錢、物質,而除了財務之外,資源應該也要包括人力資源,對於一個團隊或是一個企業界,最寶貴的資源應該是人。還有,時間與機會也是很重要的資源,這就牽涉到為甚麼連結很重要,為的是要讓這些資源能夠很暢通地分享和給予。資源的範圍涵蓋很多,不要想得太狹隘,其他像是智慧財產、軟體也都是資源。

對你來說,甚麼是最重要的資源?對我來講,時間是很重要的資源,每天的生活裏,我常常被時間不夠用的問題困擾;一整天被好多人追著跑,電話、手機都不斷地響起。在這個忙碌的時代裏面,能夠把時間給別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給人時間等於是把生命給別人,所以不要輕看給時間這件事情。

給人時間也等於是給別人機會。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在一個關於教會連結的特會裏面,我碰到一位滿臉憂傷的傳道人,我就上前關心他,聽他講了一個多鐘頭。交通結束之後,我問他說:「今天這樣的交通,對你有沒有幫助?」他的回答嚇了我一跳:「楊哥,你肯給我時間,對我就是最大的幫助了。」我原先覺得我需要給他一些「智慧」,才稱得上是幫助;其實對於分散在各地獨立牧會的一些傳道人,常常會感到孤立無援,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扶持,所以愛是很重要的資源,要常常把愛給出去。我們要瞭解:陪伴他人,給他時間,就是給愛、給生命。

2.由救恩歷史看經濟
接著,我們要從救恩歷史來看經濟行為。在創世記裏面就有這樣的記載: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把一切都給了亞當跟夏娃,祂把很多的東西給了人,讓人來享受並且要人好好地管理、分配資源;祂預備了一切,要讓人跟祂學習如何管理祂所造的萬物,所以在當初創造的時候,人類就已經有了經濟的行為。

但是當人墮落了以後,取得資源的方式就有很大的改變,創世記三章17-19節提到:「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當人墮落了以後,需要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男人天生被命定受咒詛,工作成了男人的主業─地受咒詛,人必須努力才可以從地裏得食物。這個資源取得的方式有別於創造的時候;在伊甸園時上帝供應一切,得資源不是勞力的結果,而是上帝已經預備了一切。這段經文點出人墮落了以後產生的第一個現象:人受咒詛,以至於必須努力才能得到資源。

第二,當人墮落、罪入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王是撒但,撒但如同盜賊,偷竊、殺害、毀壞(見約翰福音十:10),牠最喜歡拿不該拿的東西,導致整個世界受污染,因此偷盜、貪婪的行為就進入到世界裏面,這是墮落,人被罪所污染,所以人會貪財、貪色、貪名,「十誡」正是為墮落的人量身訂做的。對於資源,我們拿了不該拿的,該給的卻不給,這是因為人因罪墮落、受咒詛的結果。因為這世界的王的本質就是如此,而人受到了世界的王所影響,亦是如此。於是我們不難發現:人在墮落的世界裏面變得貪得無厭,例如有了第一桶金,就想要第二桶金;有了第一棟房子,就想要第二棟房子;有了福特的車子,就想要換雙B的車……,墮落的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因為「貪」進入了這個世界。不公不義的事情自然會發生,不該要的拚命要、該給別人的又不給,這便是墮落世界的現象。

可是蒙救贖的百姓,在經濟行為上一定會有所改變;以弗所書四章28節:「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所以蒙救贖的百姓,有些工作就不會再做了;不偷、不搶,並且回復到用勞力做正經事,供應自己也去供應別人。當撒該遇到耶穌以後,他的經濟行為馬上有了改變,把他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而且決定以前若訛詐了別人,會還他四倍(見路加福音十九:8)。由此可見,一個蒙救贖的百姓,他的經濟行為一定會改變。

到了啟示錄廿二章2-3節,進入新天新地,又回復到像上帝起初創造世界的時候一樣,上帝供應一切:「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或譯:回)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以後再沒有咒詛;在城裏有上帝和羔羊的寶座;祂的僕人都要事奉祂。」這裏用了很多比喻來形容,在新天新地,每個月都結果子,又回到上帝供應一切的情景;由上帝供應一切,使我們有很多的豐富。在天堂裏面我們很快樂地分享,像我們的主一樣。有人說,在天國裏吃飯時,是用很長的筷子,這筷子只能夾菜給別人吃,無法夾給自己吃,因為在天國裏,經濟的行為跟在地上時不再一樣了:都是給、給、給,不斷地給出去。當我們的上帝重新作王,整個新天新地裏面的經濟行為會完全改變,因為貪婪的那一位,已經被丟到硫磺火湖裏面。

3.小結
所以,這裏有兩點結論:第一,對每個人而言,經濟學不是選修,是必修。上帝的百姓必修經濟學,只要是人,在地上都有經濟的行為;基督徒是人,而教會是一群基督徒的聚集,一定會有經濟的行為。不要小看經濟的行為,四十年前的教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認為經濟、財務是骯髒的,基督徒不可以碰觸。事實上,無論任何人,要在這個地上過生活,就一定會碰觸到經濟的需要─取得、分享都是經濟行為的範疇。第二,經濟行為錯誤問題不在於資源,而在於人,或者說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黑手。耶穌說:你們不能敬拜上帝又敬拜瑪門─這世界的王(見馬太福音六:24;路加福音十六:13)。這世界的王是貪婪的、是偷盜的;耶穌說,盜賊來,是要偷竊、殺害、毀壞(見約翰福音十:10),撒但、世界、肉體結合在一起,就讓我們經濟的行為變得非常奇怪,而倒楣的都是人。今天為甚麼很多經濟學家的預測常常不準確?因為人很麻煩。今天國家經濟難以預測還不在於學者、專家不知道如何計算資源的獲取跟分配,最困難的是我們這個人,以及人的腦袋在想些甚麼。

1984年我到北美再次進修,有一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我的神學院老師,他有一次拿出一張信用卡對我說:「這個東西害死美國很多的家庭!」信用卡這個工具的背後有一個信念,就是刺激消費─先享受、再付出;我仔細去研究這個問題時,發現經濟活動跟家庭息息相關。一般而言,美國人不會在身上放太多現金,他們所有的經濟活動絕大部分都是經由借貸行為所產生的。二、三十年前,華人世界還沒有受到西方世界經濟行為的影響,因為華人習慣直接付現鈔,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情;可是如今的世代,已經與三十年前的美國如出一轍了─別管那麼多,先刷再說!這也開始影響到婚姻生活:為了要付貸款,促使夫妻必須分別努力賺錢來填補各種貸款的洞,以致沒有時間相處,甚至導致婚姻破裂,完全被瑪門掌控;這是撒但利用人的貪來掌控經濟行為的結果。

這種因貪婪產生的經濟行為,不僅對個人、家庭造成嚴重影響,連整個國家也是如此。如今整體世界經濟崩盤,美國負債累累,到底誰要來買單?國家財政到處挖東牆補西牆,國家焉能不垮、國力焉能不衰敗?這麼簡單的原則,我們卻很容易忽略,是因為我們的信念被仇敵所欺騙;仇敵用很多理論誤導人,使人以為消費力高就是經濟行為旺盛的結果。經濟行為問題之所以會越來越嚴重,是因為背後罪的問題,地受咒詛,而仇敵掌權所致。因此教會面對經濟的時候,應該尋求上帝對經濟的說法。

二、教會如何進行經濟行為?

1. 基本的原則:上帝的道(福音與律法)的正確使用

教會如何進行經濟行為?基本原則是上帝的話,透過福音、律法對我們彰顯。

福音的原則─亞伯拉罕的原則
福音是上帝為我們做的,所謂「亞伯拉罕的原則」,是指上帝給亞伯拉罕許多的應許,讓他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上帝不但賜福亞伯拉罕,也要他給出去,這是福音的原則。我們傳福音也是從「亞伯拉罕之約」承襲下來的,凡從主所領受的,都要去與人分享、作見證,簡單來說,最大的資源就是分享上帝。亞伯拉罕的原則使我們知道在得資源的方面,是上帝供應一切;在分享資源方面,我們要像上帝一樣,因為上帝是愛,亞伯拉罕的原則是愛的原則。上帝的本性是不斷地給,這是福音的原則,所有豐富的資源皆是從上帝而來;而且這些資源上帝從創世記就顯明出來,要祝福人類。上帝是愛:上帝造人,給人一切資源;並且希望人分享,基本上都在反應祂愛的本性。

律法的原則:約瑟的原則
而談到教會與經濟,不只是福音的原則,還要注重律法的原則,我又稱作「約瑟的原則」。我們活在墮落的世界,資源需要管理,不然會有掠奪、貪污等等產生,所以要有律法來管理:作預算、管理資源都是律法的原則。不要以為作出納、會計的人是不屬靈的,在墮落的世界我們按著上帝的話語來做事情,這是律法的原則。比如說出埃及記二十章15節的「不可偷盜」和17節的「不可貪戀」乃是針對人性而立的律法,如不這樣約束的話,經濟行為會出問題的。還有,箴言十章4節:「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十三章4節:「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都談到殷勤跟懶惰:殷勤的人會豐富,懶惰的人會缺乏,在墮落的世界裏面,必須殷勤才能從地裏得吃的,不殷勤、偷懶的人就沒得吃。所以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撒羅尼迦後書三:10)因為律法的規範本是如此。

那麼,甚麼是「約瑟的原則」?上帝啟示約瑟埃及全地將有七個豐年和七個荒年,於是約瑟告訴法老說:「法老當揀選一個有聰明有智慧的人,派他治理埃及地。」意思是,要管理七個豐年和七個荒年需要用律法,後來上帝給約瑟智慧聰明來管理埃及的財富,當七個豐年的時候,徵收埃及地的五分之一,把豐年一切的糧食聚斂起來,積蓄五穀,收存在各城倉房裏面(見創世記四十一:33-35)。到了七個荒年,約瑟用七個豐年儲存的糧食為法老賺到了埃及地和迦南地所有的銀子,再用糧食換牲畜、田地、提供種子供百姓耕種,最後全部的地產都歸國有,也救了全地的埃及人(見創世記四十七:13-25);約瑟應用的正是律法的原則。
簡單作一個歸納:福音的原則就是,相信上帝豐豐富富的供應,祂是願意豐富地給予的上帝,祂也要我們去分享;律法的原則是,面對人的罪性,我們仍然相信上帝賜給我們足夠的智慧,可以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裏面,好好管理祂給我們的資源,也能夠有計畫、有策略地正確分享資源,祝福別人,這叫作「約瑟的原則」。所以教會經濟行為的基本原則:需要用律法,也需要用福音來看經濟的管理。

2. 資源的獲得

福音的原則
政治也好,經濟也好,我們用上帝的道來管理政治、經濟,我們要清楚上帝的道分成福音和律法兩部分。談到資源的獲得,福音的原則如何運用?福音在解決人罪的問題─自己想作上帝,不讓上帝作上帝。馬太福音六章33節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罪,是不要上帝,但是福音的原則說:你讓上帝作上帝,祂會負你一切的責任。很多弟兄姊妹誤解「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節經文,仍然用世界的經濟學來看,以為是要在教會好好地作小組長或作各種事奉,上帝就會負責管理我們的財務。聽過這樣的講法嗎?倘若我們的信念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比天上的飛鳥、地上的百合花更可憐,因為天上的飛鳥,地上的百合花,不種、不收又不紡線,上帝尚且養活牠們(見馬太福音六:26-28),我們這些可憐的人還要來到禮拜堂作工,上帝才會把我們的需要賜給我們,倘若真是如此,我們真是比麻雀、百合花還要可憐了!

馬太福音六章主要是講人的憂慮,我們敬拜瑪門、我們有罪,我們靠自己的方法得不應該得的,應該給又沒有給……,把一堆事情弄得亂七八糟,所以人才會憂慮。所以上帝告訴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或是路加福音說「只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意思是說,我們必須把上帝當上帝,而且要認識祂的本性,上帝的義就是上帝的愛,要活在祂的愛裏面,不要害怕,祂絕對會負一切的責任。所以詩人才會用堅決的口吻說:「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篇卅七:25)上帝會看顧那些因信稱義、完全信靠祂的人,祂要從我們的裏面徹底地拿掉我們的憂慮、焦慮,這是福音的原則。

律法的原則
可是注意律法的原則:律法的原則是要約束我們的罪惡,我們活在世上,上帝會供應我們的一切,但我們不要躺在那邊,被動地等別人來餵養我們。之前提到的出埃及記二十章說,不要偷、不要搶、不要貪婪,箴言也說,要殷勤,不要懶惰。問題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還是會面臨很多金錢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催逼我們來尋求耶穌的幫助,福音的能力就會出來。我們在地上一定會有經濟、財務的憂慮,因為我們是罪人,罪人常常都會憂慮。例如一個人要獻身作傳道人,第一個遇到的就是經濟、財務的問題,甚至會遭遇到父母、家人強烈反對,因為這個世界傳遞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傳道人不應該跟人拿錢,拿人奉獻的金錢是一件可恥的事。其實今天很多人面對是否出來全時間傳道,不管有沒有說出來,第一個要面對的都是經濟的問題,這個點如果沒有突破,就無法服事上帝。

甚麼是信心?
現在問題來了,甚麼是信心?回答這個問題要非常小心,四十年前,傳道人談到對上帝的信心,就是不可以支薪;領固定薪水就是沒有信心,有信心就是自己要每天禱告、靠上帝供應。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很羨慕這種敬虔主義,特別是聚會所的弟兄姊妹,那時候他們完全沒有薪資制度,都是靠禱告─傳道人講完道之後,就有人私下奉獻一、兩包錢給他。那時候我作神學生,我也不申請總會的獎學金,也不告訴他人我的需要,我心想:既然要學習信心,就當專一仰望上帝,就是不斷禱告,上帝就會像供應以利亞那樣派一隻烏鴉叼餅來……(見列王記十七:1-6)。

直到有一天,我跟當時華神的戴紹曾院長一起討論,戴院長對我說:「孩子,不是這樣的。我們禱告,教會沒有薪資制度,上帝會供應,這是一種信心;可是教會有薪資制度,也是一種信心。」按照福音神學的說法:福音是上帝的話,律法也是上帝的話,教會所訂的制度是很重要的。他舉了一個更實際的例子:教會假如沒有薪資制度,傳道人講道,有人會奉獻給他;但對於不講道、從事財務、會計等等行政工作的全職同工,可能就沒有人會為他們奉獻,這樣分配不均,容易引起更多的紛爭。他又跟我講了很多實例,那時我才明白:教會需要管理,需要有制度,制度並不違背信心及對上帝的信賴。

上帝的右手是相信上帝會供應,而上帝的左手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在地上要好好地作預算、作管理。我在神學院的那個時候是所謂「憑信心」的時代、沒有薪資制度的時代,基本的觀念是,誰禱告得比較厲害,感覺上誰就比較有信心、就會得到比較多的供應。當時不少神學生都是很慷慨地給出去,甚至有些人給到不管家裏、太太、孩子的需要,忽略家人的需要,不一定是信心!因此左手律法的功能很重要,左手也是上帝的話,給出去卻完全忽略家裏的需要,忽略上帝的左手,不是真信心;好好使用上帝的左、右手,才是信心。

錯誤的信心
今天我發現教會受到另外一種錯誤信心的影響,叫作「自信心」。買房子越買越大、房子越蓋越高,假如有人反對,就指著對方說:「你沒有信心!」在台灣就有千人教會因為這種狀況垮掉的例子,他們認為上帝要他們蓋很大的教堂,所以大力鼓吹弟兄姊妹禱告、奉獻,卻沒有用左手好好地評估、管理、作計畫。耶穌曾教導我們,打仗之前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兵力如何(見路加福音十四:25-33),所以我們需要長執會,我們要瞭解信心的原則不只是個人,也是整個團隊的。所以,我們教會很看重上帝的右手,也看重上帝的左手,並且只有當整個教會團隊意見達到一致時,我們才會往前走。

聽主的聲音,合宜地取得金錢、使用金錢
所以當我們在蓋這棟新大樓的時候,我曾跟同工好好交通一些取得金錢的方式,等同工有一致的共識才往下走。例如我跟同工討論,我們盡量不要透過借貸的方式取得金錢。借貸不是罪,因為上帝也要我們借給貧窮人;只是因為這個時代,很多人沒有節制地拚命借,甚至到了破產的地步。按照上帝左手的評估,我們教會不應該做超過自己經濟實力的事情,而給自己不必要有的壓力,除非上帝有清楚的啟示;我們要衡量、要禱告,要尋求上帝帶領。所以教會在取得資源上面,同工團隊的同心合一非常重要。

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周功和院長,他說他在北美牧會的時候,有一次要買一個會堂,是一個很棒的會堂,他很希望可以買下來,可是由於少數人反對,使得同意的人數並沒有達到教會規定的人數,最後就沒有買,令他十分挫折。後來他們繼續禱告,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那個會堂居然降了將近一半的價錢,他們就開開心心地以半價購得新會堂。所以教會的經濟行為是要透過上帝的左、右手,右手的原則是,知道上帝在我們當中,祂透過基督的身體對我們顯現。啟示的原則很重要,不要一意孤行,要非常敬畏主,知道主在我們當中,並且耐心等候主。

舊會堂擴建成現在的會堂,我們蓋成了,在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學習如何正確地使用上帝的右手、上帝的左手。如今面對第二會堂的購置我們也依循同樣的原則,而且我們正在等候上帝的時機,我們相信有美好的事將要發生,讓我們一起來觀看耶和華的作為。基本上我們教會做事的法則就是:上帝的話透過福音、透過律法對我們說話,我們便相信、順服,以此作依據,正確地取得資源。

3. 資源的分配

福音的原則:量出為入
接著,教會如何透過上帝的道進行經濟行為的第三點:資源的分配,我們常會接受倪柝聲弟兄所說「量出為入」的觀念。路加福音六章38節非常重要:「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注意,上帝用的是「十足」的升斗,沒有偷工減料,而且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我們懷裏,我們都很羨慕能夠有這樣的經驗。倪柝聲弟兄說,假如我們真的懂得「給的原則」的時候,上帝的法則就是如此─「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這也是亞伯拉罕的原則,上帝給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去祝福別人,祂的心意是愛的原則,是要給出去的,馬太福音十章8節:「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使徒行傳二十章35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為甚麼「施」會比「受」更有福?因為「受」的人只得到一種福氣,就是他自己得到的祝福。但「施」的人卻可以得到兩種福氣:不僅是我們給出去的那些人會得福,我們自己因為給人也會蒙福;因為給別人就是活在愛裏面,活在愛裏面就會喜樂,所以「助人為快樂之本」是生活的通則。有些人雖然不信耶穌,但是他願意給,他也會很快樂的。愛本身就會帶來快樂,所以接受施予的人得福,給予的人更會得福,福音的原則是:我們給出去,上帝會加倍地給我們。

律法的原則:量入為出
不過也不要忘記,律法的原則是「量入為出」,面對財務,我們需要管理、作預算,要殷勤。箴言有很多律法的原則,我們願意給,並相信上帝會給我們一切的資源與供應,但是我們要給誰呢?箴言三章27節很有意思:「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我們要用上帝給我們的智慧去判斷,有些人是不可以給的,否則反而會害了他。給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有智慧地給。

記得多年前,我們有位區長幫助一位負債累累的弟兄,他不直接給他錢,而是陪他吃飯、做計畫解決債務,這比給他錢更花時間、更累人。給時間、給軟體、給智慧,而且要幫助他改變他的惡習,如果沒有上帝的能力,簡直難上加難;可是要用律法約束他、教他如何記帳、善用金錢,這才能夠真正幫助他,比供應他金錢的需要幫助更大。

到底該給多少?
我們教會在財務的分享這件事情上面,一直在研究如何做才是最恰當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讓人得益處。所以在資源的分配上,不管是個人對個人、團體對個人、團體對團體,我們常常絞盡腦汁向上帝禱告,求主教導我們如何使用資源的分配。當我們可以這樣做的時候,又會面對一個問題:到底該給多少?

十分之一本來就是應該給上帝的,那其他十分之九呢?聖經中「寡婦的兩個小錢」的故事,給你甚麼感覺?當年傅立德牧師對我們說,這段聖經曾經給他很大的壓力,我當時是個天真浪漫的學生,我覺得這個寡婦很屬靈,其他的人是把有餘的捐出來,而她竟是在自己不足的時候,還捐出來(見路加福音廿一:4)。當時我不知天高地厚,內心還質疑傅牧師怎麼會這樣想;可是當我年紀漸長、人生歷練越多的時候,發現對一些家庭有困難、有很多需要的人,奉獻要做到像這個寡婦一樣的程度,實在是不簡單!可是這個寡婦怎麼給得出去?有些人因為別人這樣給,就也努力地給,因為不給就有罪惡感,不知不覺就開始比較、開始去計算要給多少。當我們如此計算的時候,已經失去奉獻的本質了。重點不是給多少,有些人很有奉獻的恩賜,我們不需要也不必和對方比較。就好像有些人沒有佈道的恩賜,一年帶領一個人信耶穌,已經很感謝讚美主了;而有佈道恩賜的人,帶領人信主像吃花生米一樣容易,這樣怎麼比?絕對比不贏的!所以在奉獻的事情上,要憑著上帝給我們的信心去給,千萬不要跟人比較。

三、結論:甚麼是上帝的經濟學?

歸根究柢,上帝的經濟學,祂最看重的是你、我。世界的經濟學都是「我」要甚麼、「我」要為上帝做甚麼、「我」要給上帝甚麼、「我」要給別人或不給別人甚麼……這是世界的經濟學。而上帝的經濟學是:「孩子,我很願意給你們,而且我很願意為你們做甚麼,不要怕!而且我有辦法,用你所沒有辦法想像的方式來幫助你,我會豐豐富富地給你。」這是祂的心意。在這墮落咒詛的世界,我們不要憂慮,照著上帝的法則去做,足能供應,而且有餘,還能分給別人(見以弗所書四:28)。上帝不是要我們給祂多少錢,而是祂要把祂自己給我們,祂要我們像祂一樣活得很快樂,活在愛、活在喜樂裏面,這是上帝的經濟學─不論獲得或給予,要很自由而不是被捆綁。上帝最看重的是要把祂自己給我們,把祂的愛、祂的智慧給我們,讓我們既會用律法、也會用福音來管理所有的資源。最重要的是要跟耶穌連結在一起,清楚知道甚麼時候用律法、甚麼時候用福音,這才是真正信心的生活。

這也是為甚麼我要請大家去閱讀《相約在聖城》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只有跟我們的源頭─耶穌,連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如何左右開弓,知道甚麼時候用傳福音,甚麼時候用律法,不然會混淆、左右不分。上帝在我要作傳道人之前,就讓我弄清楚經濟的原則,祂使我認知到:上帝是豐富的供應者。四十年前,教會在各方面的經濟,真的是很緊,當時整個國家的資源也都很有限;那時我們常讀到的見證都是抱著瓦斯桶、抱著米缸禱告,瓦斯、米的供應就不斷絕之類的見證,我一點都不懷疑,我也很相信。但是當我蒙召作傳道人之後,有一天我在教會的院子裏跟主禱告:「主啊,作為傳道人,我一天到晚都得為柴米油鹽的需要禱告,那我還傳甚麼道?主啊,祢一定要幫助我,能夠信得過祢。主啊,求祢不要讓我一直花時間為錢禱告,好不好?」當我這樣禱告的時候,我彷彿看見上帝在天上笑,從那時候起,我真的沒有缺乏過,也從未為自己的財務憂慮。最好的資源是甚麼?就是上帝自己,這是上帝的經濟學!上帝要我們在祂的道裏面得自由,不要接受這世界上很多錯誤的經濟學觀念,靠自己的努力或是「貪」的觀念等等,上帝的道會讓我們得自由,我們要相信祂會供應,也相信給出去同樣是祂的恩典、是祂的心意。

當我們蓋這棟新會堂的時候,我不斷地跟同工說:「不要憂慮,上帝一定會供應;既然這是上帝要蓋的,為何要憂慮?」我知道上帝把一種信靠祂的信心賜給我們,既然知道上帝要我們蓋房子,就要相信上帝必會做成祂的工作;我們積極地為上帝的左右手禱告,真的是在尋求主的帶領。更棒的是,上帝把祂的生命放在我們裏面,讓我們活在祂愛的本性裏面,不擔憂、不懼怕,而且相信祂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供應我們,並且祂要我們歡歡喜喜地給出去。上帝要我們得到的是耶穌的心!快快樂樂地相信祂會給錢,快快樂樂地相信祂要我們把錢給出去,而且真的是讓人得著益處,不但自己得到很大的喜樂,上帝也得到榮耀。

一個見證
當我在準備這篇信息的時候,想到很多年前,有位姊妹在暑假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一頭有小朋友在哭,打電話給她的是一個書店的小姐,大聲叫罵說:「你們家小孩在我們書店裏面偷東西,妳趕快過來處理,不然我要把她送到警察局。」她一開始有點疑惑,扭頭一看自己的孩子明明就在家裏,書店小姐說的是誰?這位姊妹是位老師,後來她想到可能是某位學生在書店裏闖了禍。大熱天的,她本想待在家裏好好休息,可是上帝卻感動她,要她即刻趕過去處理。這位姊妹一到書店,就對書店小姐說:「你們所受的損失,我全部賠償!」之後她把這個孩子帶回家,發現這個孩子家裏的經濟狀況很差,她就對孩子說:「妳如果想要看書的話,來我們家,阿姨家裏的書妳都可以用,妳有需要都可以隨時來。」就這樣幫助這個孩子度過了難關。多年以後的某一天,有一位很漂亮的小姐,帶著禮物來按這位姊妹家的門鈴,門一開,那位小姐激動地說:「阿姨,您認得我嗎?我就是好多年前,到書店去偷東西那個孩子!您知道嗎?那天若不是您來救我,我可能就去自殺了……。當時家裏經濟不好,沒錢買書,只好到書店偷書,還好那一天您救了我。今天我事業有成,今日特別前來謝謝阿姨,而且我還有一個請求:能不能讓我叫您一聲『媽』?」

結語

我們能夠給別人甚麼?資源雖然很多,但是最大的資源上帝自己!我們要不斷學習就是把我們的上帝透過我們給出去!我們是最大資源─上帝的經濟學的見證人!箴言九章10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聖靈來,引導我們進入到一切真理;聖靈來,把耶穌的愛澆灌在我們裏面,以至於我們能夠得到資源,也能夠好好地將資源給別人。假如整個教會界都這樣做的話,整個國家會翻轉過來。個人如此,團體也不例外;我期待真理堂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沒有壓力、快快樂樂地給,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智慧來給,願我們是一個懂得信賴主的教會、是一個在主裏富足又會分享的教會。(2012.10.23.小組長總聚信息)

● 問題與討論
①「上帝的經濟學」包含「福音的原則」和「律法的原則」,哪一種原則對你而言比較難實際應用?
②檢視一下自己奉獻的狀況,你覺得自己目前的奉獻是合上帝心意的嗎?本篇信息有沒有給你甚麼提醒?
十字架筆記:上帝透過本篇信息、本次聚會的整個過程,教導你要在甚麼事情上遵行祂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