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1.主工人安慰的職事

經文:哥林多後書一章3-12節、20-21節;詩篇四十六篇1節

耶穌在服事的過程中,經驗許多苦難,包括被釘十字架這最大的苦難,上帝也給了耶穌最大的安慰,那就是讓祂從死裏復活,以致耶穌可以把極大的安慰帶給許多人。今天,每一位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苦的人,都可以跟祂一樣,從上帝那裏得到安慰跟力量。



從五月份開始,我們教會的主日講台要查考哥林多後書。哥林多後書的主題是保羅這個人以及他的事奉;保羅是一位使徒,可以說是新約中最被上帝使用的僕人。所以,當我們要認識上帝的僕人和他的服事是甚麼,一定要查考哥林多後書。哥林多後書主要在教導我們主的工人應該是甚麼樣子、主工人的職事(亦即主工人最主要的工作)是甚麼。

主工人的職事:把上帝的安慰帶給人

哥林多後書在一章4-7節開宗明義地描述了主工人的工作內容:「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在這段經文中,「安慰」這個詞反覆出現,這就是說,主工人的職事乃是安慰的職事:在這個苦難的世界,主的工人所要做的就是去幫助在苦難中的人,使他們得到安慰。

甚麼是安慰呢?大家想到安慰的時候,會想到甚麼?對人講一些表達同情、表達憐憫的話,還是對人做出表達同情的動作,例如拍拍他的肩膀?無論我們講甚麼、做甚麼,總要抓住「安慰」的核心意義。「安慰」一詞的英文"comfort"原本是拉丁文,由"com"和"forte"這兩個部分構成。"com"的意思是「聯合」,"forte"的意思是力量、勇氣(五線譜裏的"f"代表聲音要「強、有力量」,"ff"代表「更強」,"fff"代表「最強」);"comfort"這個詞的結構意味著:把在苦難中的人跟力量連結在一起,就叫作安慰。我們在遭遇痛苦、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還不是別人對我們講一些同情的話,或者對我們做出拍拍肩膀這樣表達同情的動作,我們最需要的是要得到力量—強大的力量,讓我們能夠面對苦難、走出苦難、勝過苦難的力量。

世上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人,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你的力量會被他吸過去,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覺得好累;第二種人,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你的力量既不會被他吸過去,他也不會給你力量,跟這種人在一起會很無趣;第三種人,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如沐春風,不到五分鐘、十分鐘,整個人就從他那裏得到很大的力量。主的工人應該是第三種人,也就是能夠把力量帶給別人的人。主工人從哪裏有這樣的力量可以帶給人?哥林多後書一章3-4節:「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若我們把這節經文中的「安慰」換成「力量」,就可以清楚看見,主工人所帶給別人的力量是從上帝而來:「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力量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給我們力量,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力量,使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得到力量。」

今天所有人活在這個墮落、罪惡的世界,都會遇見很多罪所造成的痛苦,例如身、心、靈各方面的疾病,學業、工作上的困難,婚姻、家庭、感情方面的問題等等;而我們身為公民,國家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例如政治、經濟、治安等各方面的問題;基督徒還會加上服事過程遇到的苦難,連使徒保羅也不例外,他曾經「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哥林多後書一:8)。

我們活在世界上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苦難,而哥林多後書應許我們,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也就是說,無論哪種苦難),上帝都會賜力量給我們。舊約聖經中,最能詮釋哥林多後書的經文是詩篇四十六篇1節:「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上帝是我們的力量,也就是說,上帝是我們的安慰。面對苦難追根溯源,就是要面對罪惡的問題,這只有上帝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所以上帝是我們的力量,上帝不只是解決我們外表的問題,更是要解決我們最深的問題,也就是罪的問題。

上帝不只給我們力量,祂還隨時隨地在旁邊幫助我們。我想到新約聖經中的「保惠師」這個詞,「保惠師」又可以譯成「安慰師」,"parakletos"是希臘字,由兩個字根組成,"para" 的意思是「在旁邊」,"kletos" 的意思是「呼召到旁邊來幫助我的那一位」;也就是說,安慰師是在旁邊幫助我們,並且我們可以呼求祂、請求祂來到我旁邊幫助我們,請祂為我們發聲、為我們代言、為我們辯護、給我們力量的那一位。

詩篇四十六篇1節說,上帝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祂是我們「隨時的幫助」,我們「隨時」可以請求祂幫助我們,祂無條件與我們同在、無條件陪伴我們,不管我們這個人情況多好、多壞、多差、多爛,祂都願意隨時幫助我們;祂是以馬內利的主,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隨時給我們力量。哥林多後書一章3節說,上帝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上帝隨時隨地都願意幫助我們、陪伴我們、為我們辯護、為我們發聲。上帝的慈悲是怎樣的慈悲?就是當我們遭遇患難,祂都在我們旁邊,只要我們呼求祂,祂一定會幫助我們,祂無條件願意陪伴我們、扶持我們、與我們同在,所以祂是「賜各樣安慰的上帝」。

有些人對上帝有錯誤的認識,以為祂高高在上,祂幫助我們的方法就是丟一本聖經給我們,聖經就像是一本急難救助手冊,我們遇到困難時就得自己去翻查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是一種對上帝錯誤的認知!上帝並非只給我們聖經,自己卻離我們很遠,不理我們;祂乃是隨時陪伴在我們旁邊、隨時預備好要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的上帝。上帝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願意在一切患難中陪伴我們、給我們力量。

主工人本身經歷過上帝,才能使人得安慰

主的工人就是,懂得支取上帝的力量,把上帝的力量供應給苦難中人的人,主工人的職事是帶出上帝的安慰、帶出上帝的力量,這叫作安慰的職事。那麼,主工人如何能把上帝的力量帶給別人,幫助遭各樣患難的人呢?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保羅教導我們,主的工人必須有的第一件學習是,他本身必須親身經歷過上帝的力量跟安慰―他必須親身經歷過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才會知道怎麼樣把這位又真又活的上帝跟別人連結在一起,否則他所講用以幫助別人的話就只是道理而已,不會帶著力量。

通常一個人遭遇困難、苦難的時候,他可能有很多需要,可是歸納起來,最大的需要有兩個:第一,需要被瞭解,第二,需要解決困難的力量。

首先,他需要被瞭解。想想看,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沒辦法幫助你也就算了,如果別人聽了你的困難之後,無法了解,甚至還跟你講一些無關痛癢的話,甚至教訓你一頓,那你一定會感到更痛苦。很多時候,人的苦難一旦被瞭解,他所感到的痛苦就少了一大半。有輔導專家說「傾聽就是愛,瞭解帶來醫治」,確實如此。在面對別人的苦難的時候,若你本身有過同樣的經歷,一方面你會比較能夠瞭解對方的痛苦(也就是比較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對方會比較能認同你。

我記得有一次,有一位意外懷了第三胎的姊妹打電話給我,那時我就在電話裏跟她說:「老三是上帝給妳的祝福!」她對我說:「楊牧師,聽你講起來就很令人舒服;那些沒生過、養過孩子,隨口就說孩子是上帝的祝福的人,一點都不知道我在當中的掙扎和痛苦!」當我在電話裏對她說那句話時,我一點都不矯柔造作;我是發自內心、真實地和她分享,那種突然發現懷了第三個孩子的恐懼和調適過程。我跟她分享完,其實也沒有花太多時間,但她在電話的另一端就被融化了─她知道我瞭解她的感受。一個服事主的人先要有對上帝有經歷,當遇到同樣困難的人,當對方覺得你可以感同身受,他的痛苦就會減少一些。

可是嚴格講起來,沒有兩個人的經驗是一模一樣的,主工人要能夠幫助別人,還必須要能夠使對方得到面對困難、走出困難的力量,而這個力量是從上帝而來。我們要懂得怎麼樣把對方跟他的困難,與上帝連結在一起。不是用我們的經驗幫助別人,乃是把我們所經歷的上帝告訴對方,讓對方領受到上帝的力量。有一次,我跟兩位弟兄去醫院探訪一位老伯伯,他因為心臟病而住院,病房裏「氣壓」非常低,有一種很沮喪的氣氛,他的家人都不知該怎麼安慰他。我看得出來這位老伯伯裏面的痛苦、懼怕、無奈,因為我親身經歷過這一切:每次我心臟病發作過後,裏面都非常沮喪,充滿很多負面思想,基本上都是對死亡的懼怕所引起的。於是,我靠近他,簡單跟他分享我自己心臟病的經驗,以及我如何禱告、主怎麼樣幫助我脫離對死亡的懼怕。講完後,我看到老伯伯的眼睛不一樣了,從黯淡無光,變成充滿盼望。我的經驗只能讓人感到被同理,但真正能幫助人的是我所經歷的主、我的見證,見證那位主怎麼樣對我說話、怎麼樣幫助我。與遭遇苦難的人分享經驗時,要小心,不要以為我們本身的經驗一定可以幫助人,有時對方聽了我們的經驗之後可能變得更沮喪,因為他想:「你能夠做到,我為甚麼做不到?我真差勁!」分享經驗的時候,一定要把我們所經歷到的上帝分享出來,讓對方和他的苦難,跟上帝連結,讓上帝來幫助他。

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世界上的苦難有很多種,第一種是個人的苦難(我們前面所講的苦難都屬於這類):因著我們本身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苦難,比如說身、心、靈的疾病,感情、婚姻、家庭、工作、學業的問題。第二種是基督的苦難:這是一種為了服事別人所受的苦;耶穌基督不是為自己來到這個世界,而是為你我的需要而來到這世界上,所以祂在世界上經歷的諸般苦難,都是為我們承受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所講的痛苦就是基督的苦難,他去服事教會、建立教會、傳揚福音、為主的福音作見證的過程中,受羅馬人攻擊,受猶太人逼迫,甚至他所建立教會的弟兄姊妹批評他,這些都帶給他痛苦跟壓力。

基督的苦難是一種更深的苦難,上帝一定會為我們解決,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在一章5-7節說的:「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上帝會為了我們個人的需要,給我們安慰、給我們力量;但當我們參與別人的需要,服事別人的時候,也會受苦,這叫作為基督受苦、跟基督一同受苦,而這樣子的苦難,上帝同樣會讓我們靠基督多得安慰,第5節:「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參與人的苦難、愛人、關心人,這是上帝的本性,上帝祂差祂兒子耶穌來到世界,參與我們的苦難,與此同時,祂把很多恩賜、很多力量、很多豐富充滿在耶穌裏面;耶穌在服事的過程中,經驗許多苦難,包括被釘十字架這最大的苦難,上帝也給了耶穌最大的安慰,那就是讓祂從死裏復活,以致耶穌可以把極大的安慰帶給許多人。今天,每一位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苦的人,都可以跟祂一樣,從上帝那裏得到安慰跟力量。

在愛人、服事人的過程中,我們不只可以把安慰和力量帶給別人,我們本身也會經驗很多安慰跟力量。我因著作牧師、作傳道人的緣故,比別人有更多機會經驗到這類苦難跟安慰,而我覺得那是我的特權跟榮耀,例如服事即將離世的老人家、住在加護病房的弟兄姊妹。當我還年輕,才三十出頭的時候,有一陣子,有好些教會的弟兄姊妹或家人,接二連三地突然過世,一連六週都有追思禮拜。我那時候事奉經驗不多,面對這樣的事情,壓力大得不得了;周圍充滿需要安慰的人,我本身也很痛苦、也需要被安慰,特別是有時候主持完追思禮拜,緊接著就要主持婚禮,心情真不知道該怎麼轉換。

這是所有主工人都可能經歷的苦難,但是我們既然為主受苦,就必定能靠著耶穌基督多得安慰跟力量。那一陣子,我為了幫助別人走過憂傷,就得面對自己的憂傷,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一個非常寶貴的功課:在幫助憂傷的人的時候,除了陪伴、輔導,最重要的是要讓上帝對當事人說話。每一個人的困難不一樣,人的話很有限,沒有辦法真正安慰人,但是當上帝對人說話,例如賜下經文、異象,或者讓人在禱告中領受到一些看見,人就可以走得過來。上帝的話就是上帝自己,非常有力量。無論是面對自己或別人的痛苦,都要求上帝說話,當我們這樣求,上帝很信實,必定會賜下話語,使我們走出憂傷。

停下來:看見上帝,留意人

最近我在重讀《因為愛,我在這裏!》這本書。作者海蒂‧貝克(Heidi Baker),我稱她為廿一世紀更正教的德蕾莎修女。我希望每一位真理堂的弟兄姊妹都能閱讀這本書,已經讀過的,建議你再讀一遍;今年是我們教會的宣教年,這本書不只可以幫助我們外展宣教,更會改變我們整個人的生命。海蒂‧貝克早年去非洲的莫三比克服事,關心那個國家的貧窮人、孤兒,事奉幾年之後,帶領了三百二十個孤兒,建立了四間小教會,但是那幾年辛苦事奉下來,她裏面已經燈枯油盡。有一天,耶穌在異象裏對她顯現,她看到耶穌被一大群孩童包圍,耶穌用一種熱切、充滿愛的眼神看著她,要她給這一大群孩子食物吃,她聽了馬上大哭,說:「不行。三百二十個孩子已經把我累癱了,我不可能再多照顧那麼多孩子。」主耶穌注視著她,說:「我為你們死,是為了讓你們永遠不缺乏。」講完後,就伸出手來從自己右肩撕下一塊肉,那肉立時變成麵包,並且透過她分給所有的孩子吃;之後主耶穌又拿起一個很簡陋的杯子,在裏面注滿血跟水,主耶穌對她說:「這是苦難的杯,也是喜樂的杯。」血跟水後來變成酒,主耶穌把這酒給她喝,又說:「我為你們死,是為了讓你們永遠不缺乏。」

海蒂‧貝克從見到這個異象那天開始,收留、幫助來到她面前的每一個孩子,不再拒絕,沒想到,不久後她的事工就有了極大的突破。她參與基督的苦,相信只有基督的安慰、基督的力量能夠滿足這麼多人的需要,神蹟就不斷發生,福音書中記載的神蹟,歷歷發生在眼前,例如瞎眼得看見、死人復活、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等等:她醫治了許多瞎子,使他們能夠看見;她親眼看見一百多人從死裏復活;幾百個孩子湧進來之後,原本只有幾人份的食物卻吃不完,還有剩。海蒂‧貝克過去在事奉中常感疲倦,現在卻變得很有力量,充滿喜樂,她的事奉在十年之間,從三百二十個孩子成長至七千個孩子,教會從四間增長到六千間。她不再用自己的蠻力,而是完全靠基督的能力,她所做的只是謙卑支取基督的豐富,把基督的豐富分享給留意貧窮人。她的名言是「停下來」—停下來,留意人的需要,停下來,禱告尋求主,以基督的豐富滿足貧窮人的需要。海蒂‧貝克沒有追求神蹟,只是謙卑地順服主的命令,接納每一個孩子,基督的安慰和力量就臨到,神蹟就發生了。

哥林多後書一章20節:「上帝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叫上帝因我們得榮耀。」上帝差祂兒子耶穌來到世界上,表明祂的心意就是要給、就是要服事、就是要參與你我的苦難;而當耶穌基督在給、在服事、在參與你我的苦難時,上帝必會賜下祂的豐盛,資源必會源源不斷地出現。今天,當我們參與基督的苦難,也一定會領受基督的安慰、力量和豐富,不致缺乏,並且結果一定充滿喜樂,因為哪裏有愛,那裏就有喜樂。

今天,我們所處的世界,資源非常豐富,但我們卻太忙碌了,忙得沒有時間關心周圍的貧窮人。服事貧窮人,不一定需要到非洲或到貧苦的國家,我們周圍就充滿貧窮人,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停下腳步―看到他們的需要,願不願意停下腳步,好好禱告尋求上帝。

我在過去長久服事上帝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地在學習這兩件事情,越是忙碌的時候,越是要注意自己的禱告生活,越是要注意一些小弟兄、小姊妹的需要,注意聽別人聲音,不要被忙碌的會議、忙碌的事工給淹沒了。禮拜四中午我遇到一位同工,他用憂愁的眼睛看著我,說:「楊哥,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我那天,下午還有事奉,晚上有台科大的課程,都需要時間預備,但是這位弟兄卻臨時提出需要,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換檔」,坐下來,傾聽他的需要,結果聽他講了兩個半鐘頭。他跟我講了好多問題,我覺得他幾乎像是要得憂鬱症了,但是我從基督那邊得到很多啟示、啟發、安慰的力量。我不敢說這些對他有幫助,可是對我自己確實很有意義;在參與別人苦難的過程中,我們本身一定會從基督那邊得到愛跟力量。

過去這個週六,是青年牧區一個「信徒養育班」的最後一堂課,這個班有二十多人,我要他們回顧過去七週的學習,分享他們的收穫,結果發現,每個人參加這些課之後,都比以前快樂;他們不只在課堂上感到快樂,也不只是因為年輕人聚在一起感到快樂,而是在生活裏感到快樂。我在這整門課都在教他們一件事情:活在永生裏、活在愛裏,活在上帝的愛裏、活在跟別人的愛的關係裏;而且我要他們不只是上課,乃是要在生活裏學習「停下來,注意人的需要,愛人;停下來,等候上帝,聽上帝的聲音」,當他們真的建立起這樣的習慣,自然就變快樂了,因為有愛的地方就有喜樂。

結語

耶穌常常為了人的需要停下來。祂停下來,跟井邊的撒馬利亞婦人談話;祂停下來,跟遭人厭棄的撒該說話,並且親自去到他家看他;祂被門徒簇擁著前行時,停下來服事巴底買。耶穌懂得停下自己腳步來關心人,耶穌也懂得停下來,呼求上帝、等候上帝。今天,我們若懂得在生活裏面學習這兩件寶貴的功課,停下來注意人的需要,停下來禱告仰望主,讓主的安慰透過我們臨到對方,我們的生活會充滿喜樂,因為哪裏有愛,那裏就有喜樂。

基督徒的生活,其實歸納起來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停下來,等候上帝,向祂支取愛、支取安慰;第二,停下來,關心人,發現人的需要,把上帝的愛帶給別人。因為愛,我在這裏;因為耶穌,我在這裏。哪裏有貧窮人,那裏就有耶穌;哪裏有需要,那裏就有參與。保羅如此,德蕾莎修女如此,海蒂‧貝克如此,你我也都要如此!因為這就是主工人的職事!(2013.5.5‧主日信息‧吳琇瑩整理)

● 問題與討論
①你有過哪些從上帝那裏直接得到安慰的經驗?
②你為上帝受過哪些苦,尚未得到安慰?分享後,請小組為你禱告。
十字架筆記:上帝透過本篇信息、本次聚會的整個過程,教導你要在甚麼事情上遵行上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