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3. 盼望的忍耐(1):忍耐候主再來

【主日信息回應】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系列講道:信望愛的人生(4)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11節

肉身復活、主再來、在主裏死去的人將在基督裏再相聚等等,當一個人內心對這一切有確信,那麼他在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害怕、擔憂將會降到最低。




這個主日的信息是根據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所講的「盼望的忍耐:忍耐候主再來」。這個信息主要是處理死亡的問題。帖撒羅尼迦教會當中有人去世了,他們非常憂傷、痛苦,保羅用真理安慰他們,包括耶穌基督必要再來、復活的主會讓這些過世的人從死裏復活、弟兄姊妹可以和他們再見面。

死亡令人恐懼的原因

大家容不容易、常不常跟家人或其他親近的人談論死亡(無論是你自己的死亡或者他們的死亡)?大概很少!我們華人社會基本上是忌諱談死亡的。面對死亡,我們不容易談論、不常談論的原因是甚麼?因為死亡在大部分人心中是很不好的事情,令人感到恐懼,對於一件人們認為不好又感到懼怕的事情,當然大家不願意談論。死亡為甚麼會讓我們感到懼怕?為甚麼我們會害怕自己、家人以及其他人的死亡?大概有四個最主要的原因:

(一)痛苦。很多人的死亡過程都相當痛苦,無論是意外死亡或者因病死亡。很多疾病最後帶給人很大的痛苦,甚至讓人的臉都扭曲變形。意外死亡的場面也往往很恐怖。這些都讓我們感到死亡是一件負面、痛苦的事情。這個主日信息結束之後,我跟一些人討論死亡的議題,有些弟兄說他們其實不怕死亡,他們只是怕死亡過程中所可能遭遇到的痛苦。大家都不喜歡伴隨著死亡而來的那些痛苦。

(二)未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死後會到哪裏去。對於未知的事情,人通常都會感到害怕。雖然基督徒知道自己死了之後會與主同在,但那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呢?這也是一種未知。未知會令人感到恐懼。

(三)遺憾。包括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完,該交待的事情沒有交待完,關係沒有處理。有一次有位同工跟太太爭吵,突然太太出門,他說他那時候擔心萬一再也見不到她該怎麼辦,在關係不愉快的情況下分離,是一種很大的遺憾。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完也會令人感到遺憾。我記得很多年前我在培訓一批實習傳道時問他們,假如他們今天就要離開世界,他們有沒有甚麼遺憾,有人回答說:「第一遺憾是家人還沒有信主,第二遺憾是很多衣服堆在那邊還沒洗。」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完,即使是小事情,也會令人覺得遺憾。

(四)分離。分離之後永遠不能夠再見面,是很大的痛苦。人在地上所擁有的任何人事物,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論我們再喜歡、再珍惜,都將因為我們死亡而永遠地失去。這種分離、帶不走,是一種失落(loss),失落往往會帶給人很大的憂傷(grief)。

基督信仰使人有力量面對死亡

帖撒羅尼迦教會因信耶穌基督,面對死亡有力量
面對帖撒羅尼迦教會這些人跟親人分離的痛苦,保羅教導他們的最重要真理是:耶穌基督要再來,基督徒有肉身復活的盼望,未來在新天新地將可以與那些在主裏過世的人相聚。基督徒死後會進入新天新地,新天新地裏沒有眼淚、沒有疾病、沒有痛苦。在新天新地,耶穌與我們永遠同在,我們所有的遺憾都可以在祂裏面解決,我們在祂裏面可以得到完全的滿足。死亡可能遇到的痛苦、未知、遺憾與分離,在肉身復活的信仰中卻可以迎刃而解。

我們的信仰不只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活在地上的許多艱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也可以確確實實地帶給我們力量。我們的信仰是非常實際的,不是「天上的一塊餅」(“a pie in the sky”,這是共產主義對基督信仰的批評),不切實際。肉身復活、主再來、在主裏死去的人將在祂裏再相聚等等,當一個人內心對這一切有確信,那麼他在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害怕、擔憂將會降到最低。我碰過很多弟兄姊妹在所愛的人過世時,這些真理帶給他們極大的安慰,死亡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從一個房間走到另外一個房間而已,將來他們會與所愛的人再見面。

「安寧照護之母」趙可式因信耶穌基督,面對死亡有力量
上個禮拜我在南投的三育基督書院遇到安寧照護之母趙可式老師,跟她有好多交通,她有好多面對死亡的故事可以分享,包括她自己的。十多年前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剛得癌症不久,過去她都是在幫助別人面對死亡,那時她面對的是自己的死亡,信仰對她而言變得更加真實。她罹癌之後,到三育基督書院住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那邊調整自己的吃喝作息,多曬太陽、多運動、多走路,以前她腦袋裏所知道的有助健康的知識,都變成活的了。這次我跟她一起交通的過程中,最棒的是聽她分享一些她在安寧照護中所遇到的故事。

安寧照護是在面對生與死的問題。三十年前我剛從北美進修回來時,曾經在報上讀到一篇報導說,當時大學生最關心的事情,除了道路、感情,再來就是生死的問題。那個時代各級學校教育都還沒有生死學這門學問,死亡這件事情大家都不談,但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面對。其實直到現在,這個世界對於死亡這件事情還是沒有給我們答案,所以很多人依然不知道怎麼面對死亡。不會面對死亡,自然也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該怎麼活。孔老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聖經的思想是反過來的:「未知死,焉知生?」一個人若不認識死亡,就不知道該怎麼活,會亂活、枉活;認識死亡,就會知道今天在地上該怎麼活。

九十一歲老媽媽因信耶穌基督,面對死亡有力量
趙可式老師剛剛送走一位上海籍、九十一歲的老媽媽。這個老媽媽的先生二三十年前就過世了,她獨立扶養三個孩子長大,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現在已經六十幾歲,從來沒有工作過,生活所需都靠這位老媽媽供應,是標準的「啃老族」,這位老媽媽八十三歲的時候還在做資源回收。

老媽媽得癌症,在安寧病房接受安寧照護的時候,他們問她一個問題:「請問妳回顧自己這一生,妳的評語是甚麼?」她講了四個字:「奇異恩典!」她完全不識字,居然能夠講出這四個字!她又說:「我們不要往後看。人生好痛苦,但是在耶穌基督裏面,就會有平安喜樂,而且是這世界沒有辦法奪去的。耶穌在我裏面,我在耶穌裏面,我痛苦的時候可以禱告,難過的時候可以禱告。」這位老媽媽是天主教徒,她很認識約翰福音,這卷書就是在講我們與主的關係「主在我裏面,我在祂裏面」。趙可式老師讓我看她手機拍攝的這位老媽媽臨終的樣子:她唱了一首詩歌叫作〈感恩的心〉,歌聲中流露出她對主的信心,這信心帶給她盼望,這盼望讓她能夠喜樂地面對自己的死亡。

卅八歲年輕姊妹因信耶穌基督,面對死亡有力量
趙可式老師還講了另一位卅八歲姊妹的故事。這位姊妹得到肌肉骨化症,身上肌肉都鈣化成像骨頭那樣硬,生活起居一切都非常不方便。有一群修「醫學倫理」課的醫學院學生來訪問這位姊妹,他們問:「為甚麼是妳得到這個病,而不是我們?」她回答說:「我是天主在萬人中挑選出來的,我很特別!」她很開朗地說她是被上帝揀選的,包括這個病都是上帝容許的。他們又問:「這個病帶給妳那麼多痛苦,妳為甚麼沒有選擇自殺或安樂死?」她說:「我活得很好啊,為甚麼要安樂死?活得不好的人才想要安樂死,來逃避痛苦。還有,今天上帝把我留在世界上,是因為我的功課還沒有做完,我要好好地完成這些功課。」她對生命意義的體會相當深刻。

他們接著問:「妳怎麼面對死亡這件事?妳認為死亡是怎麼樣子的呢?」她說:「我等天主來接我啊!」多麼簡單的一句話,這裏面卻充滿著何等的信心和盼望!因為骨化症的緣故,她的腳沒有辦法彎曲,腳是翹起來的,家人問她:「死後妳的遺體要放在棺材裏面,但是妳的身體那麼僵硬,棺材會蓋不起來,怎麼辦?」她說:「把它砍斷啊!到天上的時候,上帝會給我新的,所以沒有關係,你們儘管把我的骨頭打斷,這樣就蓋得起來了。」信仰對她如此真實,她對生與死都了然於心,看透了。這些醫學系的學生最後問了一個問題:「對我們這些醫學生,妳有沒有甚麼勸勉的話要給我們?」她說了一句非常震撼的話:「請你們作醫生的,要對病人誠實,不要逃避死亡的話題,要好好地把真實的病情告訴他們。」

這位姊妹因為採用類固醇治療,臉變得像月亮一樣胖胖圓圓的,但她一點都不在意自己變胖。她喜歡巧克力,跟趙可式老師開玩笑說:「我們在天上見面的時候,妳要記得要帶巧克力給我喔!」她死後火葬那一天,好多人帶巧克力來送給她。看到一個這樣樂觀的人,會讓我們活得更認真。

耶穌為人承擔死亡過程中的痛苦
人之所以選擇安樂死,是因為要逃避死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痛苦,可是我們不要害怕,耶穌會為我們承擔那些痛苦。耶穌不只未來可以承擔我們的痛苦,祂現在就可以承擔我們的痛苦,祂承擔所有人所有時刻的痛苦。「耶穌承擔眾人的痛苦」這個真理,對這位姊妹來說也很真實,讓她在面對死亡的整個過程中,痛苦大大減少。安寧照護並不是不急救、不提供醫療介入,而是會盡量協助病人,包括減輕痛苦。根據統計,安寧照護可以除去病人百分之九十的痛感,包括使用嗎啡。雖然死亡過程可能會出現很大的痛苦,但藉著自然律的啟示(例如使用嗎啡、精油按摩)、藉著超自然的方式(例如禱告),我們可以走得過去。耶穌是我們的答案。趙老師提到的這位高齡老媽媽、這位年輕姊妹,她們面對死亡的態度都在說:「耶穌是我最終的答案!」

隨時預備好見主面

保羅前面教導如何面對所愛的人去世,之後回答初信者常問的一個問題:「主甚麼時候會再來?」初代教會的人有一個信念,認為他們會活著見主的面,所以隨時都在預備。保羅教導道:「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2)「好像夜間的賊一樣」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的主是偷偷摸摸地來,而是說祂來的時間,人不知道,就像賊不會預告他哪年哪月哪日要來。賊要來的時間可能早就定了,但對屋主來說,賊的來到永遠都是突然的、沒有預告。

主會突然來到,所以保羅告訴弟兄姊妹要做好兩件事情,第一要警醒。這世界充滿仇敵的工作,要警醒,不要被騙:「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警醒謹守。因為睡了的人是在夜間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間醉。 」(5-7)特別是面對苦難、意外的時候,我們常常灰心失望,開始懷疑主會不會再來接我們。消極方面,保羅教導他們要抵擋仇敵,積極方面則是教導他們要穿上全副軍裝:「但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因為上帝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祂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祂同活。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8-11)

請特別注意這句:「祂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祂同活。」「與祂同活」是我們的盼望。「無論醒著,睡著」直接的意思是「無論活著、死亡」,意思是無論我們在世上活著或者經過死亡,我們都會一直與耶穌同在同行。耶穌基督不只是我們未來的盼望,祂現在就是我們的盼望。面對死亡,我們想到的可能都是未來的基督─不是的,基督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基督!我們過去的遺憾,耶穌基督可以解決;面對未來是否可以與所愛的人再相聚的徬徨,耶穌基督也可以解決;更寶貴的是,基督現在就在我們裏面,現在就已經成了我們榮耀的盼望(見歌羅西書一:27)。

和死亡相關的幾個實務

配偶死後,最好不要再婚
這幾天我碰到一位弟兄,一起交通時,我問:「你有沒有跟你的太太談論過生死的問題?比如說你先死或她先死?」我聽過很多太太跟先生說:「最好是我先死,你後死,因為後死的留在地上比較辛苦,我寧願先死。」討論到這個話題,往往會談到還活著的那個人要不要再嫁或再娶的問題。我在小組中和弟兄討論,如果妻子先死要不要再娶的問題,他們都說:「不要,婚姻太辛苦了。」有一位弟兄慷慨激昂地主張不要再婚。他說他媽媽過世後,他曾經主張、支持父親再娶,老年時好有人作伴,並且讓後母可以照顧父親;後來他的父親真的再娶,但是這個後母不僅不是個好妻子,還帶給整個家族很大的麻煩,特別是最後面對父親遺產的分配,為了爭奪遺產還和他們幾個孩子對簿公堂,帶給整個家族極大的痛苦。這位弟兄很後悔當初支持父親再婚。

大部分人配偶過世後再婚,可能是為了孩子或其他需要,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需要,那就是為了解決孤單的問題。請問丈夫或妻子死了之後,如果不再婚,孤單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在基督裏的愛的團契,可以解決孤單的問題。基督在我們裏面、弟兄姊妹在我們旁邊,與基督同行在愛中,這是我們面這苦難世界的最大力量,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活在愛的團契裏,就不會孤單,不需要再婚給自己找麻煩。當然,再娶、再嫁不是罪,只是哥林多前書七章告訴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做。如果有人一定要再婚,請一定要嫁娶在主裏面並且靈命好的人,不然會給自己、給家族帶來困擾和紛爭。

我在三育基督書院認識一位九十六歲的老先生,妻子已經過世,他沒有再婚,活得很好。他跟我們一樣參加所有課程,包括運動課程,好厲害!他除了耳朵不太靈光,眼睛看不太清楚,腦筋清楚得不得了,還會講笑話給我們聽。他說:「我長壽的祕訣之一是,一生只娶一個太太!」他的看護告訴我們,他很懷念他的太太,常常翻閱她以前的照片和筆記。

寫遺囑
這次禁食禱告,我鼓勵大家寫遺囑,或者更新遺囑。當我們這樣做,應該會發現有些事情還沒有處理好,還有遺憾,我們就可以一一帶到禱告裏面,並且早早靠著主的恩典去面對。

遺囑該怎麼寫呢?寫遺囑首先要知道對象,例如家人、朋友、同事、同工等等,先列出你要交代事情的對象。要交代的事情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關係的交待,道歉、道謝、道愛,都是在講關係的問題,不要到最後一分鐘才做這些動作,因為也許你稍後就一口氣喘不過來了,就離開這個世界了。有些事情也許我們已經對某些人表達過了,可以再表達一次,再一次認罪、道歉、道愛、道謝,對方就不會跟我們太計較。事實上,我們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道歉、道謝或道別,平常就要習慣這樣做,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那時刻何時會來到。傅立德牧師的師母曾分享,他們家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彼此要分開的時候,都會擁抱、祝福,並且說:「我愛你!」這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下一刻我們會不會因為死亡而分離。

第二方面是事情、財物的交代,如果沒有太多財物要交代,仍然要把為數不多的東西交代清楚,比如你的書全部要給誰,或者捐給哪個單位。特別要記得寫下「我的後事一定要採取基督教的儀式」,這樣的事情不要只是口頭講,要寫下來,並且請律師蓋章,避免家人為這事吵得亂七八糟。對孩子的勸勉也可以寫進去。假如你有家人還沒信耶穌,不要難過,把他們交代給弟兄姊妹,就像耶穌把母親交代給約翰一樣,你可以交代未信主的家人:「你一定要信耶穌,你一定要受洗,一定要去真理堂聚會。你要去找某某人,他會幫助你認識耶穌,得到永生。」我們的社會認為人死為大,遺囑中交代的事情,家人比較會接受。

數算生命
要好好地面對死亡,最重要的還不只是寫遺囑這件事情本身,最重要的是要如同摩西所禱告的:「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12)數算日子就是數算生命,每天數算自己的日子,有助於得著智慧的心。摩西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詩篇九十:10)好不好我們把活到七十歲當作目標,如果沒有發生意外,也沒有為主殉道,就要活到七十歲;強壯的就活到八十歲─假如我們好好地按照屬天健康的原則來生活,今天在台灣活到八十歲應該沒有問題。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把主託付的事情全數完成,隨時可以平平安安地去見主。我發現一些在主裏面的長輩,年紀越大,越放鬆,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主交託他們的許多事情。我爸爸就是這樣,他說他已經預備好隨時可以去見主,而且我們之間可以很輕鬆地談論死亡的事情,更多時候是他主動談起的。每一天都披戴主耶穌,好好地活在愛裏面,每一天都活得很精彩,把今天該完成的工作完成,到了晚上就為這一天感謝讚美上帝,要認罪的,就向上帝認罪,然後洗個熱水澡,兩腳一伸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去睡覺。若是在夢裏面離開這個世界,與主相聚,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不過,要知道,也有可能不是我們死亡,而是就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主就來了,我們要每一天都作好見祂的預備。我知道一位錫安堂的老姊妹,她每天睡前都好好地禱告,該認罪的就認罪,該感謝的就感謝,而且總是把家裏打理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她說:「如果耶穌今天晚上就來,希望家裏不要太亂。」這個復活永生的信仰對她是很實際的。

面對臨終時的智慧判斷
愛,有些時候是可以打破律法跟規矩的。趙可式老師說,有些年紀很大的老人家問可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有些醫生會說:「甚麼都可以做,不要太過分就好了,不要是罪就好了。」有一位罹患肺癌的八十幾歲老先生,醫生要他常去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眼看他來日不多了,趙老師問他:「你在離開世界以前,還有甚麼想做的事情?」他說:「我好久沒有抽菸了,我好想抽菸。」趙老師就帶他到花園裏抽菸。他吸了菸,覺得好美味、好滿足,回病房的一路上都顯得比平日更加快樂。一兩天後,他就走了,他是帶著快樂的心情離開這個世界。這整件事情的焦點不是吸菸是好是壞、是對是錯,焦點是這位餘日不多的老人家感到滿足、快樂。這樣做,是根據處境原則所作出的愛的行動。求主讓我們在愛裏有智慧,開闊我們的心,思想不要僵化。(2018.6.26‧小組長總聚信息‧吳琇瑩整理)

●問題與討論
1. 本篇信息針對死亡這個題目,處理了好幾個主題,你讀了之後分別有哪些收穫?
2. 若今日死亡就臨到,你有哪些遺憾?若你明天還會醒來,你要如何減少這些遺憾?試著寫下或更新你的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