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3.【2012年母親節主日信息回應】看,你的母親!

【2012年母親節主日信息回應】

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34節,十九章26-27節;提摩太前書五章3-16節

第一,我們一定要先關懷照顧自己的母親,這是必修的,否則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第二,要去照顧有需要的人,不只是寡婦,不只是失去孩子的母親,還包括單親爸爸、單親媽媽等等。



「看,你的母親!」這個題目來自約翰福音十九章26-27節,是耶穌離世前對門徒說的一句話,祂說這話,是在把母親託付給門徒照顧:「耶穌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祂母親說:『母親(原文是婦人),看,妳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耶穌吩咐門徒(或者說教會)照顧失去兒女的母親,這是我們信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美國母親節的由來,就是為了鼓勵大家安慰、照顧活在痛苦中的母親們,特別是在南北戰爭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在照顧這些母親的事情上,教會應該跑在最前面。

一、愛自己的母親,並且愛別人的母親

關心自己的母親本來就是應該的,非基督徒也都會這樣做;關心別人的母親,卻不是所有未信者會做的。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十三:34)耶穌所說的愛是超越地上人倫的愛,是上帝的愛。

我們可以從新約的福音書和書信中看到,初代教會真的活出了耶穌的這個命令。在初代教會,寡婦是非常需要被照顧的一群人。提摩太前書五章3-8節:「要尊敬那真為寡婦的。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上帝面前是可悅納的。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是仰賴上帝,晝夜不住地祈求禱告。但那好宴樂的寡婦正活著的時候也是死的。這些事你要囑咐她們,叫她們無可指責。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最優先應該去照顧寡婦的人不是教會,而是她本身的孩子、孫子,「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行孝的原意是敬虔,敬虔的意思是要對自己的家人好,照顧自己家人是敬虔的第一步。這段經文之後,從第9節開始就講到我們在照顧自己家人以外,應該在各方面怎麼協助無依無靠的寡婦。

今天,我們該怎麼樣實行耶穌的命令呢?第一,我們一定要先關懷照顧自己的母親,這是必修的,否則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第二,要去照顧有需要的人,不只是寡婦,不只是失去孩子的母親,還包括單親爸爸、單親媽媽等等。每個時代,對於有需要的人,無論是哪個族群,教會都要起來做扶持的工作,這是耶穌給教會的新命令。大家應該都知道二十世紀英國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衛道學家,叫作魯益師(C. S. Louis),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不但寫書、教學,他也在生活中實踐耶穌的命令,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他所認識的一位弟兄在服役期間過世後,他把這位弟兄的母親接到家中照顧,她是一個非常挑剔的人,很難相處,魯益師卻不離不棄,照顧奉養她直到她離世。魯益師活出了真正教會的精神。基督徒不只要關懷自己的母親,還要關懷其他人的母親,特別是關心那些活在痛苦中的母親。

二、認識母親真正的需要

在服事母親的時候,我們需要認識她們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按著我們自己的想法去做而已。大家知道母親裏面最大的需要是甚麼嗎?

(一)母親需要看見孩子活得好,並且與孩子有好的關係
母親心中最關心的是孩子。第一,媽媽都希望孩子活得很好,身心靈健康,學業、工作、婚姻等等,孩子都活得好,媽媽就開心了。第二,媽媽希望跟自己的孩子有愛的關係,孩子若是跟媽媽的關係不好,即使孩子的成就再高,媽媽也不會快樂。當孩子從教會裏面被造就起來,她們就開心了,並且教會要營造一個環境,讓孩子跟媽媽有美好的關係。在青少年眼中,教會的輔導最大,而全世界最笨的就是父母,當輔導把青少年教得很好,使他們懂得敬愛父母,父母們會開心得不得了。

(二)母親需要良好的自我形像
作媽媽的裏面有一個很大的需要,那就是被需要:被孩子、被家人、被整個國家社會需要。大家知道今天為甚麼很多女性不願意作母親嗎?我們不要講外面,教會裏面的情況也是一樣,姊妹不願意作母親的最大原因是,她們心中「母親的形像」不健康、不正確。姊妹們一定要好好面對這個問題,特別是知識分子。

母親這個角色的自我形像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價值感:若一個姊妹覺得作媽媽沒有價值感,當然不會想作媽媽,她會想:「憑甚麼我要生孩子,為孩子犧牲學位、工作,犧牲我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如果她的丈夫不肯定媽媽這個角色價值,雙方家人不肯定,整個社會也都不肯定,那麼她怎麼會想要作媽媽?又不是吃飽撐著沒事做!第二是歸屬感:假如她身邊的姊妹都不願意作媽媽,她若是生孩子,只能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地養育孩子,沒有同伴,這也會影響她的意願。第三是能力感:每一代的婆婆媽媽看下一代,都會覺得她們不行,批評往往多於讚美,這會讓年輕姊妹沒有作媽媽的自信,再加上現在到處都是餐廳,外食很方便,年輕一代都不太學做飯了,普遍缺少下廚的能力。當全職媽媽要帶孩子、做飯、處理家裏很多很複雜的事情,如果姊妹沒有這些能力,就會認為還是不要生孩子比較好。

教會想要在這幾方面幫助姊妹,惟一的方式就是透過福音。事實上,一個人若要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形像,無論是價值感、歸屬感,或者是能力感,都必須有上帝的愛。當一個人得到上帝那無條件的愛,他的自我形像才會恢復健康,也才會得著正確的價值感、歸屬感和能力感。

1.價值感
價值感從上帝的話來!媽媽的角色是一個呼召、父親的角色是一個呼召,丈夫、妻子的角色都是呼召,若沒有呼召的觀念,就會覺得扮演這個角色沒有價值。一旦姊妹知道作母親是耶穌對自己的呼召,當然就會願意,並且會全力以付。這種動力只能從上帝來。詩篇一二七篇3節:「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聖經說孩子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人若不覺得孩子是耶和華所給的產業,等於是在侮辱祂。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北美和我哥哥見面,那時他的孩子還很小,他跟我說:「作媽媽真是了不起,可以抵十個博士學位!」我的哥哥很傑出,是環境工程學的博士,但是他認為我嫂嫂比他更厲害,配得十個博士學位。一個姊妹需要有打從內心知道自己有作媽媽的呼召,真知道媽媽這個角色有非常高的價值,比其他工作更榮耀,才會想要作媽媽。

2.歸屬感
姊妹作媽媽,當然可以從耶穌那裏直接得到歸屬感,但是除此之外,她還需要屬於一群和她一樣擔任媽媽角色的人,活在愛的團契裏,彼此支持,彼此幫助。我們教會可以說是媽媽生態保護區(特別是全職媽媽),她們可以在這裏得到很多幫助。假如沒有眾人的幫助,作媽媽的很可能忙得一整天都找不到時間吃飯,甚至連上個廁所都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我們在教會常常看到一群媽媽推著嬰兒車的畫面,那個畫面真是又溫馨又雄壯,我覺得這些嬰兒車好像坦克車,裏面坐著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我們教會的媽媽,無論是全職或帶職,都會彼此鼓勵、彼此打氣,我看到,一群姊妹一起作媽媽,是多麼地好。教會要給媽媽們歸屬感,讓媽媽們知道自己不孤單,這條十字架道路不會是一個人走,而是有一群人陪伴著一起走。

3.能力感
作媽媽需要有能力,當媽媽感到無力的時候,可以禱告,上帝會藉著母親的禱告直接賜下許多恩典。可是,上帝要給母親的恩典常常是透過教會賞賜下來的,例如不會帶孩子的、不會做菜的,可以請教前輩,而在教會這個大家庭,孩子的衣服可以彼此傳遞著穿,一定不會有缺乏,其他許多資源也都是這樣,有很多供應,活在愛的團契中實在很幸福。

在能力感的部分,父親的角色也很重要,一定要給母親加油。媽媽會不會做菜,端看爸爸的態度,只要爸爸說:「我就是喜歡吃妳做的菜,其他的我都不想吃。」媽媽就一定會做出很好吃的菜。楊師母的菜不只做得非常好,她也喜歡做菜給家人吃,根據她自己的說法,這是因為我和孩子常常讚美她、欣賞她。記得我們新婚時,一位姊妹在我們家用餐,她因為和楊師母很親密,講話通常都很直率,那天她在餐桌上直言菜太鹹,殊不知我馬上說:「哪裏,我太太煮的菜很好吃!」後來,楊師母跟我說,我那句話讓她勇氣倍增,而她能在做菜這件事情上持續用心,甚至能款待別人,實在是一路上很多人鼓勵的結果。先生們,請一定要肯定妻子做的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現在,外食真的很容易,但說實在的,無論是從健康、衛生、經濟等各方面的角度來看,外面的東西真的不能吃!更重要的是,母親親自下廚為家人做飯做菜,是一種很深的愛的表達,家人在餐桌上邊吃邊分享,彼此的關係會更親密。我們家有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三個孩子在學期間,一天三餐都是吃楊師母做的菜,甚至到今天都很少在外面吃。孩子跟我們的關係之所以那麼好,很多是在餐桌上培養出來的。

楊師母親自下廚,對孩子們有很深的影響,他們也都學會用食物表達愛。這個禮拜天中午,我們在家裏吃飯,張羅那頓飯的是我們兒子,他真是非常厲害,不知他怎麼辦到的,變出滿滿一桌菜,又豐盛又好吃!飯桌上,他說這一招都是跟媽媽學的。現在,他牧養青年牧區的利器就是請人吃飯,聽我媳婦講,他甚至可以請學生吃王品牛排,而連我都還沒被他請過這家餐廳呢!這是楊師母對他的影響,楊師母很懂得用食物表達愛,不只是煮給家人吃,也煮給學生吃。以前,當我們還在做學生工作時,大專區同工每個禮拜都會到我們家吃飯,連我們家老大生產前一個禮拜,楊師母依然下廚做飯給同工吃;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吃到的不只是食物,還吃到親密的關係、吃到彼此的愛。為人下廚是一種很大的愛的表達。

(三)母親需要被接納
各年齡層的母親都需要被接納。新手媽媽需要被接納,她們承受不了有人批評她們的孩子,批評孩子就是批評她們,會讓她們很緊張。中年人最重視孩子各方面的表現,批評青少年也會讓他們的媽媽很難受。老人家更是害怕被嫌。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作者寫到自己和媽媽之間的關係,其中也觸及老人家擔心被嫌棄的心情。

這是一位中國大陸的作者,他長年在外生活,媽媽七十五歲那年,回家和媽媽住了一段時間。返家後,媽媽愛他愛得不得了,但她的眼睛老花嚴重,衛生習慣又不好,煮上桌的東西,他不太敢吃,在其他生活習慣上也跟媽媽發生不少衝突。有一天,媽媽突然搬出很多剪報,都是她過去幾十年來為他剪的,希望他往後能帶在身邊,他覺得這簡直是開玩笑,那些剪報根本都是些沒有用的東西嘛!突然,有一張小紙片從那堆剪報中飄下來,這個兒子好奇地撿起來看,這是一篇墨西哥數學家寫的文章,題目是〈當我老了〉,他在讀的時候,老母親站在一旁顯得手足無措。他讀完後,就哭了。他把所有剪報都帶走。接下來,他的心態全都改變了。母親年老時,需要甚麼?需要孩子接納她!尊重、溫暖、接納,每一個人都需要,但是老人家尤其需要。

結語

這個時代,破碎的家庭很多,內心破碎的母親也很多。我有一個特別的禱告,求主幫助真理堂建立起這樣的文化:不只關心自己的母親,也懂得關心別人的母親。母親節結束後,好不好小組的弟兄姊妹可以聚在一起討論如何關心別人的母親,特別是可以去探訪還沒有信主的母親,向她們作見證,對她們唸感念文,為她們禱告。讓我們一起來體貼,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對母親那愛的心腸!(2012.5.15.小組長總聚信息.吳琇瑩整理)。

● 問題與討論
①你曾經如何關心自己的母親或關心別人的母親,這帶給她甚麼祝福?
②你們小組組員中,哪些人的母親還沒信耶穌?你們打算如何關心她?
十字架筆記:上帝透過本篇信息、本次聚會的整個過程,教導你要在甚麼事情上遵行祂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