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信息回應】傳道書系列講道:生之追尋:虛空與充滿(6)
經文:傳道書九章2-3節
我們只是器皿,而且是瓦器,不管我們多好多壞,只要有耶穌這寶貝在我們裏面,我們就可以去祝福人,就可以行善。
傳道書在面對人生的意義,第九章談到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就是無論是義人或惡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裏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裏去了。」(傳道書九:2-3)
上帝透過整卷傳道書告訴我們,有意義的人生是喜樂的、是遵行妥拉的、是愛上帝、愛人的人生,也就是不斷地選擇行善的人生。但是我們會面對一個很大的問題:好人、壞人,義人、不義的人,起誓的、不起誓的,獻祭的、不獻祭的,遭遇都是一樣,都會面對死亡,都會生病,都會遇到意外。我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是有時候是善人惡報,惡人善報,叫人心裏不平,導致有人因此不願意再行善。甚麼樣的人不會繼續行善?甚麼樣的人會繼續行善?完全取決於眼光,取決於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有兩種眼光會影響我們,日光之上的眼光和日光之下的眼光。
日光之下的眼光:「不公平!」
日光之下的眼光是怎樣的眼光?是感到很不甘心、不公平的眼光。當自己拚命讀書,卻發現沒有讀書的人考得更好;當自己努力工作,卻發現不努力的人得到更好的結果,一般人的反應都會覺得真是不公平!這種時候我們很可能生出一種想法,就是放棄、放縱,反正再努力、再行善,都沒有好結果,甚至比我們差的人得到善報,那幹嘛還要努力、幹嘛還要行善?不法的事增多,不平的事增多,我們就不想再行善了,裏面生出抱怨、批評、論斷、嫉妒等,要不是放棄自己,要不就是攻擊傷害別人。
為甚麼我們不想選擇善,選擇放棄、放縱、抱怨、批評,甚至傷害別人呢?傳道書九章3節:「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世人的心都充滿了惡」,人會選擇惡,完全是因為人裏面的惡心。人非常有限,又非常有罪,因此不願意選擇善。人因為有限,看事情看得不準確,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好,只想選擇別人的好,卻看不到別人背後許多我們不想選擇的事情。德國一位福音神學家說,我們都很喜歡說「我要像他」,你真的要像他一樣嗎?那就要把他所有的照單全收,包括他的背景、他所受的苦難、他所付出的代價等等。一旦我們知道這些背後的事,大概都不想要像原來所羨慕的人了。人的眼光短淺,看得很有限,有時候對真相都還不了解,就開始抱怨、批評、論斷。更糟糕的是,人還自私自義,就像傳道書告訴我們的,我們像是戴著墨鏡看一切,內心是黑的,外面所看的也會是黑的,裏面的眼光讓我們選擇惡。有罪的人會選擇惡,因為自私自義產生很多苦跟毒,讓人選擇抱怨、批評、論斷。
日光之上的眼光:上帝是善,還要給我們善
我們如何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裏面,仍然選擇善到底呢?要注意我們的眼光。我很喜歡王陽明先生的一首詩:「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山很近,月亮很遠,看起來山比較大,月亮比較小;但是假如我們有眼光像天那麼大的時候,山固然很大,可是月亮更廣闊。這首詩用來解釋傳道書是很好的,如果我們有像天那樣的眼光的話,看事情就不一樣,不會一天到晚抱怨了。很多時候我們看一個人覺得很討厭,可是當我們更多了解他的背景,抱怨就慢慢沒有了,可能開始覺得這個人很可憐。我們沒辦法選擇善,因為我們了解得太有限,特別是當我們自己受傷、吃虧的時候,更沒有辦法行善。其實我們會批評、論斷,傷害自己和別人,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想作上帝,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要行善的話,眼光需要改變。
我們要先了解甚麼是善。詩篇說耶和華本為善,我們的上帝是非常良善的,祂的善是甚麼樣的善?「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五:45)祂的善甚至到一個地步,「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馬書五:8),祂差遣自己的兒子來到世界上,為我們的罪惡死在十字架上,這是上帝的良善。上帝非常良善,良善到會讓我們這個邪惡的人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可是人若不知道祂的良善,就不會選擇良善;若真知道祂的良善是怎麼樣的一種良善,就會接受祂的善,看事情就不會那麼狹窄,這樣的人叫作義人,叫作因信稱義的人。上帝非常地良善,我們非常地邪惡,我們接受祂的良善,就是因信稱義。因信稱義的人會得到上帝的眼光,看到雖然自己那樣敗壞,上帝仍然那麼愛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個墮落世界的時候,眼光就完全不一樣了,不會再一天到晚憤憤不平。
因信稱義這個信仰可以說是在處理人生不公義、不公平的問題。惡人沒有遭報、義人反而遭惡,好像很不公平,面對這樣的事,上帝告訴我們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三:10),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全都是非常有限又非常有罪的人。上帝讓我們認識這個事實之外,仍然對我們非常非常好,好到一個地步,讓我們真的很不好意思。不認識因信稱義福音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喊不公平,因為自我中心、自己想作上帝。因信稱義是以上帝為中心,看到上帝那麼大、那麼好、那麼美善的時候,對別人就不會斤斤計較。一個活在因信稱義福音裏面的人,知道自己的腳站在哪裏,就是站在恩典的地位上(見羅馬書五:1-2),因此不會抱怨、喊不公平,這是真正的「知足」。一個一天到晚喊不公平的人,他的腳一定是站在自我的裏面,一些非常努力、認真、完美主義的人要特別小心,我碰過太多這樣的基督徒,他們活得不快樂,也把不快樂帶給別人。
很多年前我認識一個二十幾歲的弟兄,他非常拚命,工作很努力、事奉很努力,在教會也得到很多人的稱讚,挑不出甚麼毛病,可是他的輔導覺得他怪怪的,因為他不太快樂。這樣的人,雖然外表看起來都很好,但跟他相處起來卻滿有壓力的。有一天,他的爸爸突然過世;同一天,他的好朋友也意外過世;經過一個月,他另外一位好朋友也出了車禍,在他的懷裏過世。他氣上帝氣到不行,覺得自己是個很努力認真的基督徒,上帝卻這樣對待他,自己好像甚麼都沒有得到,碰到的都是壞事情,真倒楣。聽起來很有路加福音十五章的比喻中那個大兒子的味道,他覺得人家都欠他,弟弟欠他,他的老爸也欠他,難怪他很不快樂。他後來連教會都不來了,在外面自我放縱一年,後來他碰到很多困難,變得像小兒子一樣,最後上帝把他帶回祂的家。對以前的他來說,所有的善都不是從上帝的良善來的,是從他自己的努力來的,他覺得自己理所當然要得這個、得那個,當我們覺得自己理所當然要得到甚麼,卻沒有得到的時候,我們裏面一定會充滿憤怒、不平。
記得聖經裏的這個比喻嗎:一個葡萄園的園主看到人站在外邊沒有工作,於是召他們進到葡萄園工作,並約定好給每個人一錢銀子。後來陸續有人進來,到一天快結束的時候還有人進來,而園主都是給同樣的金額,結果前面進來的人開始抱怨了(見馬太福音二十:1-16)。當你看到這個比喻的時候,會不會為先進來的人打抱不平?我年輕的時候讀這段聖經,真的覺得很不公平,不明白耶穌為甚麼講這個比喻。其實是我想錯了。假如我們沒有想到園主對他們多麼好,就一定會覺得主人不公平。事實的真相是,那群人站在外面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等著餓死,園主其實不需要他們來幫忙,卻可憐他們,帶他們進園工作。他們能有收入,完全是因為園主的慈悲跟善良,做多做少無所謂,講定是一錢銀子,就給一錢銀子。可是進來的人覺得他得到這個待遇是應得的,是他們努力的結果,這就是問題。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腳踏在哪裏,他們沒有看到所得到的完全是恩典,反而覺得是理所當然。「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馬書五:1-2)我們若不站在恩典的地位上,就不知道上帝多麼地良善,一定會抱怨。
還有一個比喻,一個惡僕人欠國王一千萬兩,國王免了他的債,可是別人欠他十兩,他就去掐住別人脖子,逼別人還錢,周圍的人看了很難過,去稟告國王,國王大怒,最後把這個惡僕關進監獄裏了(見馬太福音十九:21-35)。上帝是多麼地良善,祂要免去我們一大筆還不出來的債,假如我們不知道祂是這麼良善,我們對人一定斤斤計較、一定沒有辦法行出良善。
上帝是良善的,祂也希望我們行出良善,這是祂的心意,是妥拉、是傳道書一直在傳講的信息。以弗所書二章8-10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上帝把祂的善賜給我們,祂也要我們去行善,因信稱義的人一定要行善,而且要大量行善。今天我們不行善,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上帝對我們的善多麼大,以至於我們行不出來;因為我們的眼光錯誤,我們得到了恩典,還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要解決公平不公平的問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看到上帝是那麼慷慨,是對我們那麼好的上帝,祂把祂自己都完全給了我們,我們還有甚麼可以在祂面前自誇?以賽亞書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六十四:6),我們做了一點點的善、一點點的好,就以為自己可以向上帝、向人誇口,其實在上帝面前只是破破爛爛的衣服。惟有上帝是良善的,並且祂還要把祂的善給我們!
有了眼光還要有能力:上帝要給,我們要求
當我們得到上帝的良善和祂的眼光,我們深受感動,要去行善的時候,問題來了,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行善?傳道書最終要告訴我們,靠自己,是無法行善的,需要求上帝給我們恩惠和能力。聖靈來,不僅會讓我們得到正確的眼光,聖靈來,還會把恩惠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去行善,讓我們有「本錢」可以去「做生意」。很多時候我們知道上帝對我們非常好,可是真要去行善的時候,卻好像沒有力量,所以我們需要向上帝祈求。就像彼得一樣,他以為自己能夠行善,其實他不知道自己幾分幾兩重,直到他三次否認耶穌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裏面真的沒有愛。後來耶穌很有意思地三次問他:「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是不是真的愛我?你裏面是不是真的有愛?」他三次不認主之後才徹底地在耶穌面前承認說:「我真的是沒有愛,我的愛是破破爛爛的,只有一點點,但祢給我,我就能夠愛了。」能夠行善的關鍵是:一方面知道上帝有很多的愛,一方面還要知道自己沒有愛,然後來向祂呼求,才能夠得到愛,擁有愛的能力。
很多年前,有一個認真的姊妹來找我,她在家裏、在職場、在教會事奉上都很認真努力,可是她不快樂。她的家庭背景很辛苦,同父異母的哥哥供應她大學的學費,畢業之後她沒有照她哥哥的心願選擇職業,哥哥非常生氣,從此以後不跟她來往了。哥哥以前對她很好,因為這樣兩人的關係變得很不好;她在工作上很努力,可是處處碰壁;她在教會也很努力,可是老覺得得不到別人的接納。她哭說,她那麼努力,可是都沒有得到愛。我聽她講了一個鐘頭之後,我說:「妳好渴望上帝那無條件的愛,也很渴望去愛人,對不對?」我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我跟她說:「我們裏面真的沒有愛,我們的愛像一杯水倒在沙漠裏面,一下就沒有了。但是有一條路。」我送給她約翰福音十七章26節,這是我1990年得到的一個啟示性話語:「我已將祢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祢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這是耶穌上十字架前,最後為門徒的禱告,祂講得很清楚,祂會對我們顯現、啟示我們,我們可以向祂祈求;祂已經為我們祈求,求天父愛耶穌的愛以及愛人的愛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可以祈求。我常常用這節聖經為自己禱告,我也鼓勵那位姊妹每天用這節聖經來禱告,向上帝求愛;沒有愛就跟上帝承認,任何時候,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覺得不夠的時候,就可以向上帝祈求。我也提醒她要為跟哥哥的關係禱告。
第二天,我收到她的Email,她說她禱告完不久哥哥就跟她聯絡,他們在電話裏面和好了。她感動得不得了!最讓她感動的,還不只是跟哥哥關係恢復,她發現上帝用這件事讓她很實際地經歷到上帝的愛─那是她過去感到最不可能得到的。從前她心裏最深的一個懷疑,還不是有沒有從家裏、工作、教會中得到愛,而是:「上帝,祢是不是真的愛我?」我們心裏最深的吶喊,往往是這件事情。我聽過有人這樣說:「上帝愛這個弟兄、那個姊妹,就是不愛我!上帝愛世人,就是不愛我!」這個最麻煩,一個人若沒有得到上帝愛他的愛,是不可能真正去愛人的。上帝讓我們看到祂是愛,祂非常良善,而且要把祂的良善賜給我們。「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五:22-23)上帝要把祂本性裏面所有好的東西賞賜給我們,如果我們想要,每天都可以向祂祈求,每天都可以求聖靈充滿!假如我們不向上帝求愛、不求聖靈充滿,那就是憑著自己去做,辛苦地去做,做到死,還是甚麼都得不到。上帝多麼樂意對我們表達祂的良善,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可以得著,我們可以活得很精彩!
我們裏面真的沒有愛,當我們向上帝承認,並且求祂把愛給我們,我們就會領受祂的愛。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狀況不好,仍然在禱告裏去服事,一服事,人就得到幫助。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要多強、多好才能夠去為主做一些事,不是這樣的;我們只是器皿,而且是瓦器,不管我們覺得自己多好多壞,只要有耶穌這寶貝在我們裏面,我們就可以去祝福人,就可以行善。行善不是從我們裏面出來的,行善是從耶穌那邊來的。
結語
無論遭遇甚麼仍選擇行善,是因為得到日光之上的眼光、得到上帝的良善,又知道祂願意把祂的良善給我們,這樣我們會成為全世界最快樂的人,可以在這混亂的世代裏面,向別人顯出良善來,因為上帝樂意把祂的善源源不斷地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去給別人。這真是好消息!(2018.9.11‧小組長總聚信息‧姚愛文整理)
●問題與討論
1. 想到要去行善,你的感受如何?為甚麼?
2. 讀完本篇信息,下一次你感到不公平的時候,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