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2.天國百姓的義與文士的義(一)

【主日信息回應】登山寶訓系列講道:天國的百姓(2)

經文:馬太福音五章21-32節

怎麼樣能夠突破文士的義?第一,我們需要聖靈幫助我們,光照我們,好讓我們真知道每一條律法背後的意義。第二,我們要有悔改的態度,願意打掉自己的自義,接受上帝的義,這樣我們才會有能力行出上帝的律法。



馬太福音中登山寶訓五~七章的主題是天國的百姓,這是一群自己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又帶領別人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對於遵行上帝旨意這件事情,耶穌提醒我們要特別注意一件事情:「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五:20),意思是,一個人的義若沒有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就不是在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在學習遵行上帝旨意的時候,要防備、勝過文士的義和法利賽人的義。

文士的義、法利賽人的義,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有甚麼差別呢?文士的義是真心相信自己對聖經所作出的錯誤解釋,是正確的,並且認真去做;法利賽人的義則是動機不對,假冒為善,為了討好別人、為了讓別人覺得他很棒而表現出上帝喜悅的行為。馬太福音五章21節以後在講甚麼叫作文士的義,第六章在講法利賽人的義。這兩個禮拜我們討論甚麼是文士的義,之後再來認識甚麼是法利賽人的義。

「文士的義」的特徵

一、只管外表,不管內心
文士是當時專門抄寫聖經、解釋聖經、教導聖經的一群人,法利賽人則是當時猶太人的一個宗派。當時的文士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落入字句律法主義、形式律法主義,也就是沒有抓到聖經真正的精神,常常解釋錯誤,甚至扭曲了上帝原本的意思。我們在學習遵行上帝旨意的時候,要很小心,不要犯了文士的錯,只講求外表的字句,而是要抓到上帝之所以要我們這樣做或那樣做,背後真正的精神、真正的意義。

馬太福音五章,耶穌六次提到古人怎麼說或者傳統怎麼說,指出文士對這些話的解釋是不對的,並且予以糾正:

‧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21 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27 節)

‧又有話說:「人若休妻,就當給她休書。」(31 節)

‧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33 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38 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43 節)

文士對這些教導的解釋是一種字句主義、表面主義的解釋,舉個例子,對於「不可殺人」的誡命,他們的解釋是只要沒有真的動刀殺害人,就是沒有殺人。但是耶穌說不是這樣的,祂解釋得更深入、更清楚:「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22節)耶穌指出殺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內心有仇恨,這內心仇恨的問題若不解決,外面不殺人的誡命是守不住的。動怒、含苦或毒,這個東西不解決就是在殺人。同樣地,對於「不可姦淫」,文士的解釋是只要沒有在婚姻以外和人發生性行為,就是沒有犯姦淫。但是耶穌說我們不能只看外表的行為,祂說只要人內心有了行淫的念頭,就是犯姦淫了。

文士的問題是字句主義,摩西說休妻前要寫休書,所以他們說只要寫休書就可以休妻,也就是離婚。那麼,接下來文士們就開始關心,甚麼樣的情況可以寫休書離婚,這就有很多種立場了,有的主張要嚴格一點,有的主張要寬鬆一點。這和我們現今社會的情況一樣,一條法律有很多種解釋,甚至這個法條跟那個法條彼此衝突;各種立場僵持不下的時候,就往上看憲法怎麼說,然後又再聲請大法官對憲法作出解釋。但是,很多時候,在我們國家社會,許多訂法律的人當初就不清楚這條法的精神是甚麼。如果沒有掌握到上帝設立律法背後「愛」這個最重要的精神,立再多法,都沒有用。

耶穌說,根本就不應該在外面推敲寫休書的時機、方式等技術面的事情,而是要從裏面了解摩西為甚麼會這樣說。休妻根本不是上帝的心意,摩西說必須寫休書才能離婚,本意是要人放下離婚的念頭,好好改善婚姻。

寫休書才能離婚,這可以避免人在情緒衝動下作出錯誤的決定,安靜下來,用一段時間好好思想這件事情。休書不能亂寫,下筆之前必須想清楚才寫得出來,而就在人認真思想的時候,也許聖靈光照,想到其實配偶還是滿好的,就決定不離婚了。這就像離職必須寫辭呈一樣。有些人嘴巴上一天到晚說要辭職,卻不是真的要辭職,或許是想看看別人會不會挽留他,又或許真的有一點點想,還不確定,一半想、一半不想。在寫辭呈的過程,人有很多機會改變心意,只要沒有遞出辭呈,無論嘴巴上怎麼說都不算數。

關於離婚,耶穌只告訴我們,惟有配偶犯淫亂才可以離婚:「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叫她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32節)當我們實際面對婚姻輔導個案時,情況會很複雜,但我們要抓住最基本的精神「上帝不要我們婚姻破裂」,全力挽救婚姻;只有當人背了約,因為淫亂的緣故,並且真的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挽回,才許可離婚。

文士的義是字句主義、外表形式主義,「只要照著這句話做」就算是遵行了律法。字句主義有時反映著一種應付的態度。我們都看過學生應付老師、老師應付學生,主管應付下屬、下屬應付主管,或者父母與孩子彼此應付。每個人小時候大概都很會應付爸爸媽媽、應付老師。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為了可以趕快出去玩,暑假作業隨便亂寫,「反正只要寫完就可以了」就是應付的心態所產生的字句主義。結果被我媽媽逮到,她不准我出去玩,要我擦掉,重寫。

基督徒會不會落入字句主義的錯誤呢?當然會!我們不是也曾經應付式地QT、應付式地聚會,認為只要外表有做到就好了?我們很會應付,應付人、應付上帝,也應付自己。天國發生的地方是我們的心,心若不真誠,只做外表是沒有意義的。

二、不服上帝的義,想立自己的義
文士的義有兩大問題,第一個是只關心字句、表面,第二個更麻煩,那就是真心認為自己的字句主義、形式主義是對的。這種自以為義的態度,更可怕。耶穌被釘十字架也是文士造成的,他們真的認為耶穌是錯的,他們才是對的。在福音書當中,耶穌跟文士、法利賽人常有辯論,其中辯論最多的就是守安息日是甚麼意思。

文士認為,守安息日就是不可以做工,而為了「幫助」大家守得準確,還制定出非常繁瑣的操作型定義,例如安息日最多只可以走幾步路,再多走一步就是犯罪。漸漸地,守安息日就等於遵守這些操作型定義,只要遵守這些操作型定義,就是有在守安息日。他們不知道守安息日的最根本用意是為了幫助人歸靈,要人悔改歸向上帝、對焦於上帝,並且讓身心靈休息,從新得力,放下自己,聽從上帝。有一次,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從麥地經過,掐了麥穗吃,文士為了這件事情責備他們在安息日做工,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上帝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獨祭司才可以吃。再者,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裏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馬太福音十二:3-5)耶穌責備這些文士根本不懂安息日的基本精神是愛,包括愛上帝、愛人。若沒有愛,即使訂立律法萬條還是沒有用。

但是,文士的義最麻煩的是自以為義,羅馬書十章1-4節:「弟兄們,我心裏所願的,向上帝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我可以證明,他們向上帝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上帝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上帝的義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文士的義是字句律法主義,沒有真知識,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是不服上帝的義,立自己的義,覺得自己是對的而耶穌是錯的。

如何脫離文士的義

怎麼樣能夠脫離文士的義?第一,我們需要聖靈幫助我們,光照我們,好讓我們真知道每一條律法背後的意義。我們需要聖靈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真理。第二,我們要有悔改的態度,願意打掉自己的自義,接受上帝的義,這樣我們才會有能力行出上帝的律法。以下我們用馬太福音五章21-31節所舉的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一:不可殺人
要真正遵守不可殺人的誡命,耶穌說必須解決內心的怒氣,藉著饒恕解決內心的苦毒;內心的苦毒若沒有除去,外表就會做出殺人的行動。

這是我們每個人天天都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教會從事牧養工作的各層級同工,因為天天都在接觸罪人。就像出埃及記中,摩西所看見的那個「火燒荊棘,焚而不毀」的異象。我們回應上帝的呼召而走向異象時,其實就是走在荊棘裏,我們所服事的人每一個都可能會刺到我們,使我們受傷。受傷,很痛,就巴不得這樣的人趕快轉到別的小組、別的牧區,果真轉走,內心就大大感謝主。這種情形在我們教會、在別的教會都曾經發生,往後也還是會發生。教會之間也會有類似的事情,有時候有外堂會的弟兄姊妹跑來我們這邊,我們了解之後,發現沒有合理的轉會理由,和對方的牧者連絡,得到的回應卻是:「楊哥,把他留在真理堂好了,他很難纏,那就請你們幫忙啦!」教會中總是有一些所謂的傷痕人士,因為自己受傷,很容易傷害別人,各層級的同工都可能被他傷害,因而感到憤怒。這樣的怒氣,如果沒有好好解決,會在裏面傷害我們自己,也會以某種隱微難察的形式傷害對方。

過去這個禮拜,我在處理教會之間的一些事情,非常辛苦。起初他們有些事情沒讓我知道,等到出事了才來找我收尾,我很辛苦、很費心地處理,我覺得處理得滿好、滿公正的。可是後來當事人出來跟我再交通,我才發現我裏面有多生氣!在聖靈光照我之前,我自我感覺相當良好,根本不知道自己內心的光景,還覺得自己的生命真是又廣又深。

注意,我們的怒氣一開始很可能真的是義怒,不過根據我的經驗與觀察,那樣的機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我們絕大部分的怒氣都是不義之怒,只是因為肉體不喜歡就生氣。而那少數真正的義怒,若沒有處理,久了也會變成不義之怒,變成苦、變成毒,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聖靈光照我,讓我看見自己內心的怒氣之後,靠著我自己還是無法消除那怒氣。我是怎麼走出來的呢?有一天,我跟楊師母躺在床上晚禱,禱告著禱告著,突然有一個圖畫出現,我看到天堂裏面,樹在跳舞、花在跳舞,一群小孩子好快樂地在那裏玩耍,那畫面非常強烈地臨到我。我看到天堂那麼好,想到上帝對我那麼好,裏面的怒氣瞬間就消失了。人無法除去自己的自義,惟有看到上帝一千萬兩銀子的赦罪恩典,看到上帝的義,看到新天新地有義居住在其中。上帝的義可以拿掉我們的怒氣、拿掉我們的不義!

例二:不可淫亂
要脫離文士的義(第一個是外表主義,第二個是自義),完全需要靠著耶穌基督,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凡呼求主名的就必得救。不管我們作基督徒多少年,天國的國民是活在地上不義的人當中,要懂得怎麼呼求主。

這個禮拜,有弟兄帶著罪惡感問我:「我看見一些女孩子就會有感覺,這是不是聖經說的犯了內心的姦淫啊?」通常我要是看到對方帶著罪惡感這樣問我,我都會和他說,那只是證明他是正常的男人,然後我緊接著一定會提醒他:「第一秒的反應顯示你是正常的男人,但是你在第二秒、第三秒的決定就真的和你有沒有犯內心的姦淫有關了。」試探是一個過程,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心,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在第二秒、第三秒,我們要呼求聖靈的幫助,求祂救我們勝過試探,並且尋求肢體的保護。

講到這裏,我就想到美國道上教會的主任牧師傑克‧海福德,他自己公開分享過的一個見證:有一天,辦公室來了一個很漂亮的助理,他深深受到吸引,這是他的第一秒鐘,他馬上警覺到事情不對勁。第二秒,他禱告呼求聖靈幫助,第三秒,他馬上去找副主任牧師為他禱告。他說,他單單是把自己的需要告訴那位副主任牧師,內心的掙扎和那種受吸引的感覺就退去一半了,而對方為他禱告之後,這個試探就完全過去了。他在聖靈和基督的身體中得到保護。

聖經所說的文士的義 vs. 心理學所說的盲點

其實,面對文士的義就是在面對我們自身的盲點。盲點就是我們自己看不見,別人卻看得清清楚楚的弱點,而當別人告訴我們,我們往往還覺得那是小問題,無傷大雅。

我們太容易活在文士的義裏面(若有人覺得自己不是這樣,那就更麻煩了)。基督徒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以為外表做一些屬靈動作,就表示我們很屬靈。禮拜一,教導先知預言事奉的張禕叡傳道提到,很多基督徒在事奉時,詩歌敬拜後才開始傳講上帝的話語,但是詩歌敬拜卻不總是有助大家領受上帝的話語,有時甚至會干擾、攔阻。他的作法是先有一段認罪的時間,先獻祭,解決跟上帝的關係,歡迎聖靈來,這勝過詩歌敬拜。有時候我們的詩歌敬拜會落入以自我為中心的表演,忘記上帝在哪裏,不但不能預備我們的心歡迎聖靈,反而會干擾我們領受上帝的話。

很多年前,我們還在舊堂的時候,在一次禱告特會中,講員分享了一件事情,聽得我一身冷汗、心裏戰兢,希望他所提到的那種事情永遠不要發生在真理堂。他說,有一次他在美國帶領一個上千人的聚會,聚會前,台上的敬拜同工唱得又激動又高昂,但是,在他從聚會場地後方走到講台的時候,主突然跟他講:「你去告訴他們,我不在他們當中,他們是在肉體中敬拜!」他心裏想:「我第一次來這個教會講道,就跟他們講這樣的話,這樣好嗎?」但是因為是上帝要他說的,他還是順服,上台後,他硬著頭皮對會眾說:「主剛剛告訴我,祂不在你們當中。你們要檢討你們的敬拜事奉。」他一說完,這個教會的主任牧師就衝到台前,跪在會眾面前大哭,帶領整個教會認罪悔改。

上帝會藉著各種人、各種狀況對我們說話,特別是常常會藉著基督的身體對我們說話。我們需要學習聽基督的身體對我們說話,無論對方是出於愛心還是沒有愛心,他說出的話對我們公平或不公平,我們都要留心聽。我們能不能從別人的負面回饋中有所學習,大大地決定了我們的生命會不會成長。學習脫離文士的義,就是學習看到自己的盲點,並且在這些盲點上有所成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盲點,而且年紀越大越要小心,我們非常需要基督跟基督的身體,帶給我們生命的光照,幫助我們走出自己的盲點,走出文士的義!(2016.3.15‧小組長總聚信息‧吳琇瑩整理)

●問題與討論
1.舉出幾個你自己曾經表現出的文士的義的例子。
2.彼此分享,你現在有多願意聽到弟兄姊妹當面對你說的負面回饋,以及為甚麼。